清研智庫: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的三個挑戰
由于國內和全球因素的影響,中國40年來年均10%左右的驚人增長率正在結束。
在分析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前景時,有三個特別引人注目的挑戰:從勞動力過剩社會向勞動力短缺社會的轉變;從投資向創新作為主要增長來源的轉變;以及中國的全球地位從一個新興大國向一個成熟大國的轉變。
?勞動力老齡化
快速老齡化可能是中國國內最大的挑戰。2049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從現在的2億增加到4億,總人口將略有下降。在這個群體中,8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上升得最迅速。到2049年,從今天的不到5千萬增加到1.5億以上。中國的城鄉差距加劇了照顧老人的挑戰。
大多數老人生活在農村,他們的子女往往以農民工的身份移居城市。由于農村的醫療體系比城市薄弱,照顧老人需要更多的人向城市長期遷移,同時加強農村服務的提供。
中國需要取消限制常住人口遷移的戶籍制度,統一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和教育制度。這樣既有利于社會目標的實現,也有利于勞動力的有效利用。
應對老齡化首先是一個生活質量問題,但同時也會對經濟產生影響。中國的勞動力將會萎縮,但萎縮的程度和影響還有待觀察。隨著中國勞動力的萎縮,55至64歲的群體將大幅增加。讓55至64歲的群體和 “年輕的老人”(65至85歲)保持健康和活躍是中國避免勞動力急劇下降的最大希望。
改善農村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未來約有一半的工人在農村上學。他們教育的不足將影響中國未來幾年的發展。
中國指望機器人和自動化來填補勞動力的缺口,但不可能使自動化的速度與特定工種的相匹配。
隨著就業形勢的轉變,社會安全網和再培訓計劃在幫助人們轉變方面將越來越重要。
過度依賴投資
中國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國內弱點是過度依賴投資,創新表現不佳。
在中國的快速增長階段,金融體系充分引導資源用于投資,但國家主導的體系效率低下?,F在中國已經達到中等收入,需要減少對投資的依賴,而更多地依賴創新和生產力的增長。但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偏向于向國企貸款,而國企的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都不如私企。
有證據表明過去的重投資的增長模式已經失去動力,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一直在無休止地上升。如果貸款是為生產性投資和增長提供資金,那么這個比率應該保持穩定或緩慢上升的。
隨著投資回報率的遞減,成功的國家自然會更多地依靠創新作為增長的來源。中國在創新方面的投入令人印象深刻,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很大,并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技術勞動力。但是,從成功的公司、高價值的專利和生產力的增長來看,其產出卻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
中國應該把重點放在創新的基礎上。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投資、大學、自由貿易和對研發的一般性補貼,而不是針對特定技術的補貼。
一個強大的創新基礎,加上雄心勃勃的減碳和改善環境的目標,使中國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技術的領導者。
塑造國際環境
中國實現其社會和經濟目標的能力也將取決于國際環境和經濟結構。中國從全球化中受益匪淺,但全球秩序的某些方面已經過時,需要改革。世界貿易組織不具備處理現代貿易問題的能力,如知識產權保護、投資限制、跨境數據流動和補貼。
世界主要經濟體無法就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源達成一致,因為美國不想增加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在決策中的權重,盡管這是它們在世界經濟中日益增長的作用所決定的。中國和西方有不同的、相互競爭的方案來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為了使世界經濟平穩運行,需要加強這些提供關鍵全球公共產品的經濟機構。
這將需要中國和美國之間,以及更廣泛的發展中國家和先進國家之間的實際妥協。中國需要承擔更多與其大國地位相稱的責任。
現在,談論中美之間的實際妥協似乎是個笑話。即使拜登新政府將采取更加合作的行動,中美關系也可能依然困難重重。
但我們不應理所當然地認為,中美會成為敵人。兩國都對公共產品的國際合作感興趣。
對中國來說,解決其主要挑戰的國內改革也將是改善與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關系的正確基礎。
作者:David Dollar,本文原載于East Asia Forum,清研智庫李梓涵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