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二十大 | 活下去、火起來、走出去:貴州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路徑探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二十大報告為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非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凝聚的重要文化圖騰,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燦爛的非遺文化,展現中華文明之光,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頂層制度設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促進非遺文化廣泛傳播,推動非遺文化創新性、高水平發展。
清研集團深耕文旅領域,長期為貴州文旅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通過探討貴州非遺文化傳播路徑,助力貴州非遺文化“活下去”“火起來”“走出去”,用多元手段講好中國故事非遺篇章。
貴州:多彩非遺文化
作為西部山區省份,貴州擁有著豐富的非遺資源,眾多少數民族傳承的特色文化,形成了瑰麗而多彩中華文化。貴州非遺文化種類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雜技與競技、傳統醫藥、民俗等多個類別,如苗族銀飾、苗族織錦、侗族蠟染、丹寨“蛋殼畫”、安順屯堡文化、水族卯節、布依族“八音座唱”、黔劇、仡佬族儺戲、苗族醫藥等。
身著苗族銀飾的苗族少女
苗族織錦的制作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蠟染工藝
貴州省“蛋殼畫”非遺文化展示
其中,侗族大歌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8年中國貴州侗族大歌唱響米蘭,代表中華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侗族大歌在意大利米蘭進行表演
貴州非遺文化傳承傳播亮點紛呈
貴州省高度重視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質量和水平,通過積極嘗試和有效傳播,開創了貴州省非遺文化傳播新局面。
亮點一:短視頻助力非遺文化涅槃重生
近期,“貴州李子柒”楊柳以赤水獨竹漂非遺絕技驚艷了全世界。她身著中華傳統服飾,將中國古典舞與獨竹漂融合,創新演繹。在短視頻流量時代,楊柳非遺之美在國內外獲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讓更多外國用戶感受到中華文化之美。
楊柳身著中華傳統服飾表演獨竹漂
亮點二:非遺文創打造文化消費新勢力
6月11日,貴州成功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非遺購物節”活動,全省非遺產品及相關衍生品(文創產品)線上線下累計銷售約100萬件,銷售額高達2395萬元。另外,此次活動還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手藝網完成了以苗繡為元素設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購物節”LOGO,并統一為全國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購物節活動使用。
非遺購物節活動開幕現場
亮點三:媒體推介為文化“出?!睋P帆起航
9月,貴州代表出席“海外中國旅游文化周”啟動儀式并參加“非遺減貧”板塊線上連線活動,宣傳貴州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成果。舉辦“敘·非遺——非遺行業帶頭人經驗分享活動”,通過“非遺演說+非遺展示+非遺對話”的形式,講述“苗繡”的故事,并在貴州電視臺4頻道、動靜貴州APP完成12期節目的播出。共推送視頻和新聞53條,點擊熱度達1635.2萬以上,成功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敘?非遺”節目錄制現場
貴州非遺文化傳承傳播的現實挑戰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脆弱性,當非遺文化失去了生產生活環境,便沒有延續的生命力。“保護”絕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臨終關懷”,非遺文化保護的關鍵在于傳播。如何“?!贝媪康耐瑫r,“護”非遺文化活化和煥新,是貴州非遺文化傳播的重大挑戰。
挑戰一:非遺文化淡出社會原生土壤
一方面,貴州非遺文化傳承存續狀況不佳。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起源于民族區縣,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加速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年輕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輸出,日?;⑸罨瘋鞒蟹沁z文化的模式難以維系;另一方面,非遺文化在年輕一代的存在感日漸變低?,F代化的生活模式下,青少年的生活、學習、娛樂更加網絡化、流行化,非遺等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日漸減弱。
挑戰二:非遺數字化保護技術應用不足
貴州在非遺文化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中,采用的技術手段較為單一,多停留在簡單的平面圖像或視頻的處理,傳播的過程中破壞了非遺文化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削弱了貴州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相關智能化、數字化保護手段的使用相對較少,普及程度較低,沒有成為相關部門及企業的自覺行為。
非遺文化傳承傳播優秀案例
當前,中國非遺文化傳承和再創造的潛力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越來越多參與方開始嘗試與非遺文化相融合,并采用“非遺+”傳播模式,為非遺文化傳承和傳播注入新的活力。
“非遺+國潮”實現非遺文化“破圈”創新
與目前市場上受到青少年喜愛的時尚行業跨界融合,增強了非遺文化的時尚性與“破圈”的可能。如彩妝品牌“花西子”將苗族銀飾融入產品的包裝設計,用“苗族印象”作為彩妝產品的主題,既興非遺之美,又展開了“國潮”風尚的全新認知途徑。
國產美妝品牌花西子“苗族印象”高定系列彩妝產品
同時,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時裝品牌融入了非遺文化的工藝和元素。擁有非遺文化中宋錦制作工藝的品牌“上久楷”,與薄濤多次合作,將宋錦與《千里江山圖》等故宮國寶級藏畫相結合,打造出融合潮流與非遺文化的時尚IP。致力于傳承中國智慧美學和精湛服飾工藝的“蓋婭傳說”引用了蘇繡、打籽繡、金絲繡、盤金繡等非遺文化工藝,為西式剪裁的服飾增添了華夏文化的神秘之美。
薄濤×上久楷“錦衣御裳”高級時裝新品發布秀
蓋亞傳說非遺系列服裝
“非遺+游戲”為傳播渠道帶來更多的可能
與游戲的跨界融合能夠賦予非遺文化有形的、可交互的形象,發掘出其他附加價值。游戲《尼山薩滿》在界面的設計上選擇了“剪紙”這一非遺文化,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高度贊譽。該游戲榮獲美國IndieCade 2018 Innovation in Aesthetics Design Award(創意美學獎),開辟了我國非遺文化對外傳播的新路徑。
尼山薩滿傳游戲界面
“非遺+科技”打造非遺文化傳承新范式
非遺借力互聯網,數據賦能非遺文化傳播。元宇宙是近期出現在大眾視野的熱門概念,它所強調的“臨場感”“沉浸式體驗”,正好契合了非遺文化傳播的更高要求。非遺文化“元宇宙”項目利用5G、AI、XR等技術實現京杭大運河場景虛擬建模,將歷史文化和實體景區相融相通,讓游客擁有集成式沉浸體驗、社交等,賦能以非遺為代表的跨區域文旅資源高質量傳播與發展。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用元宇宙技術復原古代場景
多路徑助推貴州非遺文化傳承傳播
貴州非遺文化“走出去”首要前提是讓其“活下去”。非遺文化一直鑲嵌在一方水土的文明演變之中,貴州省非遺文化不僅僅是一個“符號”,需重新創造適合貴州非遺文化自主生存的環境。其次,多維傳播非遺文化才能讓其“火起來”。需讓非遺文化從博物館里“走”出去,賦予其大眾審美力與更旺盛的生命力去融入市場,開創性地讓非遺文化現代生活化、時尚商品化與產業可持續化。
讓貴州非遺文化“活下去”
加強政府幫扶幫助傳承人走出深山,增加傳承人自身的再造能力。加強非遺傳承人保護工作,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工作者業務、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通過稅收優惠、貼息支持、財政獎補等機制,引導資金、土地、人才、技術、管理等各種要素為非遺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強大合力,讓貴州非遺文化“活下去”。
打造本土的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注重優秀貴州非遺文化品牌質量、產品營銷和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做強非遺文化商品化的“精品意識”和“工匠精神”,探索“互聯網+傳統工藝+在地就業”模式,重點扶持示范帶動性強、在地就業多、成長態勢好的非遺企業、工坊,打造本土的龍頭非遺文化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加快貴州非遺文化品牌化的步伐。
全產業鏈升級促進非遺文化市場化。堅持跨界與融合思維,鼓勵更多新的共創方參與,聯合成熟的上下游資源,提高生產效率、產品品質與拓寬渠道,提升非遺文化的市場競爭力,為貴州非遺文化的市場化進程提供助力。
讓貴州非遺文化“火起來”
建立激勵機制增加非遺文化吸引力與傳播力。建立激勵性的人才培養機制,吸引青年加入貴州非遺文化傳承的儲備隊伍中。鼓勵貴州非遺文化走進校園與學歷教育結合,增加針對當地學生團體的非遺文化相關賽事的設立,對具有優秀的新生代非遺文化傳承人予以獎勵,并為高校大學生提供非遺文化相關事業的創業基金,鼓勵更多的青少年主動成為新時代非遺文化傳承和傳播的生力軍。
產業融合助力非遺文化資源再升級。非遺文化自帶的文化屬性可以作為文化資源吸引其他行業融合發展,對非遺文化進行二次創作與傳播,實現非遺文化“升級”。與此同時,其他行業的品牌效應的影響力也會擴大非遺文化產品的受眾群體。如與游戲結合,可以增加游戲愛好者對非遺文化的興趣。
讓貴州非遺文化“走出去”
融入貴州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好非遺文化的文化普惠工作,打通非遺文化在各項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中的應用手段,提高非遺文化在群眾生活的適配性。如可以在圖書館設立非遺文化學習專區,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宣講;建立當地具有非遺文化特色的酒店、民宿或飲品店,讓非遺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拓寬非遺文化信息獲得渠道,全方位提升群眾對非遺文化生活的參與度與傳播度。
打造互聯網KOL傳播貴州非遺文化。加強非遺文化傳播,需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提高非遺的可見度和影響力。KOL是非遺文化傳播的重要社會力量。著力打造本土KOL,借助互聯網將貴州非遺文化之美以個性化方式傳播出去,擴大傳播聲量,破圈傳播非遺力量,突破地理局限性傳播壁壘,讓國內外聽到中國貴州“非遺之聲”。
數字技術全面賦能助力非遺文化傳播。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適配性高,可對非遺文化產業的創意、生產、傳播、交易、消費全鏈條全面賦能。數據庫的運用可以為用戶匹配感興趣的非遺文化種類,提升非遺文化產品傳播的精準性;利用數字多媒體短視頻、直播平臺、電商等渠道解決用戶因時空距離造成的非遺文化信息接受不對稱的問題,讓非遺文化更好地走向大眾,讓非遺產業走向更大的市場,推動非遺文化產業勃發。
發展是最好的傳承,非遺文化需要主動表達、傳播、融合,而不是等待著被發現、被看到。未來,貴州在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要加強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接軌,拓寬傳播渠道,抓住非遺文化的亮點和在市場上的痛點,助力非遺文化“煥新”。讓貴州非遺文化在保持原生魅力的同時,向世界展示更多“華服”,讓“深巷美酒”走進尋常百姓家。
作者 | 李瑞璐 靳建輝 清研集團旅游管理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