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自然》稱必須認識到應該考慮下一次傳染病
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國際捐助者必須加強最脆弱國家的衛生保健系統。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持續肆虐,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稱,如果病毒在貧窮國家傳染,將造成致命后果——尤其是在非洲。
目前全國確診超過74,000例感染和2000多例死亡。 漫長的新年假期過后,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將重返非洲大陸的工作崗位。 如果該病毒傳播到非洲,由于許多地區的衛生系統過于脆弱,資金不足,無法應對,它可能迅速傳播并且未被發現。
所以,世衛組織先后為14個國家(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和尼日利亞)裝備了專業的診斷設備,以檢測和遏制該病毒。同時為保護醫療系統相對薄弱的國家和地區,已啟動一項6.75億美元(約合47億元人民幣)的預防和應對計劃。該計劃的資金將自2月開始至4月期間,支持各國更好地應對疫情。
然而,隨著捐助者開始提供緊急援助(蓋茨基金會是第一批提供1億美元認捐的基金會之一),很難避免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傳染病暴發通常伴隨著提高疾病監測的保證,并承諾為藥物和疫苗開發提供資金。不主動為社區級診所以及醫療和護理教育提供可持續的資金,以及為維持醫院的物資,電力和自來水的投資。
這些都是有助于各國抗擊傳染病和改善整體公共衛生應該做的的事情-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特德羅斯·阿德諾姆·吉布列耶蘇斯在上個月底的聲明中所敦促的那樣。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統計數據,世衛組織將幫助的七個國家中,每千人中幾乎沒有一名護士。在非洲大陸12億人口中,超過50%的人無法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
公平地說,前景已經開始轉變。 2016年,世界銀行和全球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承諾在三到五年內為非洲全民保健提供240億美元援助。在過去的一年中,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一直領導著一個非洲聯盟工作隊,其明確目標是在其55個成員國中實現可衡量的全民健康覆蓋,承諾將國內生產總值的5%用于衛生保健。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而且必須這樣。卡加梅說:“政府應該并且有能力增加國內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投資,”
在衛生系統相當健全的地方,急需針對傳染病監測的臨時援助(就像現在)。但是對于系統最薄弱的國家來說,一旦這些贈款期滿,即使是最好的項目也將遇到困難,因為埃博拉的項目就是個例子。
2016年全球最大的埃博拉疫情結束后,包括美國政府和世界銀行在內的捐助方投入了超過1億美元,以加強受災最嚴重的三個國家(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和埃塞俄比亞)的衛生和疾病監測系統。
但是,許多倡議都已結束,醫療保健正顯示出被侵蝕的跡象。自去年夏天以來,由于經濟和國家衛生系統崩潰,利比里亞爆發了抗議活動。據報道,大型醫院缺乏挽救生命的藥物,衛生工作者和實驗室技術人員表示,他們幾個月沒有得到報酬。患者沒有治療離開了診所,這意味著感染了冠狀病毒的人可能不會再去診所了。這個問題并非特定于利比里亞,在許多最貧窮的國家,國家衛生系統的工作人員勉強維持生計。
國際捐助者有充分的理由不為基本公共衛生的某些方面提供長期援助,例如政府雇員的工資。可以說,他們最大的擔心之一就是這樣做會太深地參與國家政府部門的工作,而政府部門通常是很復雜的組織,難以駕馭。另一個擔憂是,捐助者可能被視為告訴主權政府該怎么做。取而代之的是,許多國際捐助者通過大型的非政府機構(如慈善援助機構)集中援助,從而減少了與國家公共部門的直接接觸。但是,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國家衛生系統仍然薄弱。
顯然,要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并不容易,但是避免使用不再是一種可以接受的選擇,尤其是在非洲聯盟和世界衛生組織正在采取措施將全民健康覆蓋列為優先事項的情況下。捐助者必須考慮其倡議如何長期幫助加強國家衛生系統。例如,他們可以確保接受培訓以處理懷疑患有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的醫護人員在五年后仍在醫院工作。在緊急情況中,這似乎不是優先事項,但是它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回報。
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再次提醒我們,世界領導人和慈善捐助者只有在感染即將到來之時,才注意傳染病。他們必須認識到現在應該考慮下一次傳染病了。
本文原載于2020年2月11日的《nature》雜志,編譯:清研智庫品牌部李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