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疫情“大考”之下,智慧城市建設表現如何?
作者:
王燕宇? 清研智庫研究員
朱? ?蕊? 清研智庫研究員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IBM在2008年提出。近年來,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等國家政策的指導,以及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快速創新的推動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國家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報告2018-2019》報告顯示,我國大量城市已經從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準備期向起步期和成長期過渡,處于起步期和成長期的城市從兩年前的占比57.7%增長到80%,而處于準備期的城市占比則從42.3%下降到11.6%。2020年1月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檢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一次“突擊考試”,考驗著在此嚴峻情形下智慧城市對于城市治理、防控應急管理等的支撐成效。
一、疫情防控中的“智慧力量”
(一)科技助推社會治理精準化
為減少人員接觸帶來的交叉感染潛在風險,各地紛紛借力高科技,引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小程序、數字防疫系統等,打造“無接觸式”疫情防控場景。浙江德清、湖南懷化等地推出了“非現場接觸式”的視頻監管,利用分布廣泛的視頻探頭,對人員聚集、活禽與野生動物交易、上街不戴口罩等違反疫情防控相關規定的問題進行AI監控,并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分派至負責單位處置,有效降低執法人員現場巡查帶來的感染風險。福建廈門在社區卡口、超市入口、藥店等人員聚集重點部位,投放智能警務機器人及無人機,加強疫情相關知識的宣傳,勸導群眾戴口罩、少聚集,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疫情防控宣傳及排查效果。百度推出的免費智能外呼平臺,能夠定向或隨機發起撥入居民電話,并自動詢問和采集居民疫情信息、進行分析,生成觸達統計報告,還能對居民進行防控指導,有效協助基層社區進行疫情排查、快速摸清健康情況和流動情況,當前已經在北京海淀、陜西西安、上海寶山等多個地區投入使用,極大提升工作人員工作效率。
(海淀區政府入口使用了雙光紅外人體測溫系統,圖源:新京報)
(二)科技筑牢社區疫情防控戰線
疫情期間,為盡量減少人員接觸,提高疫情防控效率,部分智慧化程度較高的社區配備了人臉識別門禁和非接觸測溫設備,前者可以自動采集出入社區人員的信息,對人員出入社區次數進行監測,后者利用熱成像探測技術與紅外測溫功能,可以自動對居民體溫進行快速檢測;設置智慧門崗系統,加強對社區車輛的管控,對異地車輛進行預警;引進防疫服務機器人、防疫巡邏機器人、地面清潔消毒機器人等智能機器人,24小時對社區進行監控,避免人員交叉感染;在業主APP上線代購功能,業主足不出戶就能滿足各項日常需求。科技為實現“無接觸”管控創造了條件,有效保障了居民健康。
(三)科技助力政府科學決策
當前,電信數據、交通數據、電力數據等公共服務領域大數據,在疫情防控中被廣泛用于實時監測疫情動態、人員移動軌跡、反映企業復工情況等,為各地制定精準防控措施提供有力支撐。疫情期間,通信運營商利用通信大數據,可以實現對人群遷徙、人群分布等情況的研判,以及地區復工復產進度的評估。電力企業發布的“企業復工電力指數”使企業復工復產情況更加直觀,有效協助政府做好有序復工工作。電商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大數據+供應鏈”優勢,利用大數據加強供應鏈管理,通過智能調度解決醫療防護物資調配問題。同時,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監測手段,加大對假冒偽劣口罩生產銷售的打擊力度,保障重要物資調配供給。微博、微信、抖音等網絡表達平臺的大數據可以及時監測民眾關切議題,為引導輿論提供支持。
(圖源:人民網)
(四)科技創新公共服務模式
疫情當前,各地政府及公共服務企業紛紛推出“掌上”辦事、“非接觸”辦事、“不見面審批”等新型服務模式,有效避免人員接觸,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為方便群眾、企業正常辦理業務,i深圳app、“一部手機辦事通”app(云南)、“遼事通”app(遼寧)、“愛山東”app、“政通雄安”app(雄安新區)等政務服務應用均在疫情期間上線了疫情防控服務板塊,開通網上政務服務辦理渠道,讓群眾、企業足不出戶即可實現各項業務的辦理,降低人群聚集帶來的風險。國網、南網等電力企業通過APP、微信營業廳、網上營業廳、95598熱線、第三方服務等多種線上渠道為客戶提供電費繳納、故障報修等服務,減少客戶不必要的出行。
(北京市政務服務網網頁截圖)
二、疫情之下的“智慧短板”
(一)應急能力建設不足
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多圍繞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管廊等方面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領域多不是重點建設領域,科技手段在病患信息的分類登記、管理,救援物資的配給、分發等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的應用仍不足,應急能力建設尚需加強。
(二)“數據孤島”現象突出
在海量數據的應用過程中,數據采集方式傳統落后、數據缺失不精準、信息無法精準推送、跨部門跨城市數據融合效率無法滿足需求、信息泄露風險較大等問題頻現,亟待提高數據采集效率,破除數據壁壘,為疫情防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三)數字化成果難以下沉社區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開展,社區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戰線,其智慧化基礎薄弱,數據信息處理能力不強等短板逐漸暴露。部分地方政府的政務平臺雖及時上線了關于疫情防控的各類模塊,但許多數字化成果尚未下沉至基層,例如,許多平臺尚未實現“健康狀況線上申報”功能,導致基層工作人員仍需要挨戶上門完成信息摸排等統計填報工作,交叉感染幾率加大。
三、疫情之后的“智慧方向”
(“智慧城市”網絡熱詞圖,圖源:新京報)
(一)智慧公共衛生健康應急能力建設進程加快
新冠疫情“黑天鵝”的發生給各地政府敲響了警鐘,公共衛生健康應急能力建設重要性愈加凸顯。智慧化應急系統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的科技應用挖掘,以及如何推動疫情防控的“防”“控”“治”三個關鍵環節有效融入智慧城市建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成為各城市關注重點。
(二)智慧城市建設向智能應用縱深推進
一方面手機信令數據、用電量數據、交通數據、醫療數據、政務數據等大數據為各地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撐,數據驅動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核心作用日漸凸顯;另一方面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城市在布局5G、下一代互聯網、窄帶物聯網等硬件基礎設施基礎上,智慧城市建設將在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政務服務等領域迎來顛覆性變化,應用場景持續拓展。
(三)智慧城市建設逐漸走向共建共治共享
智慧城市是一個涉及多個領域、多方主體的高度復雜的系統,其建設需要有效協同政府各部門、智慧城市的運營商、應用的開發商、企業、群眾等眾多主體;園區、社區、街鄉、城市等多層級區域。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將形成公共服務部門、平臺企業、社會企業、產業服務機構等多元主體共治共理,城市級、區域級、國家級等各層級跨區域融合共享的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
四、建設智慧城市,路在何方
(圖源:視覺中國)
(一)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智慧化程度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等社會民生領域建設,打通公共衛生部門與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壁壘,探索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疫情監測、預警、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領域的應用,加快公共衛生智慧平臺建設,開發應急指揮系統,推動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智能化建設,促進應急指揮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切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二)加快打破“數據壁壘”
逐步推進數據開放共享、互聯互通,城市層面,暢通城市各部門各單位溝通渠道,實現城市各類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和水平;區域層面,通過跨區域共建共享基礎設施、構建智慧城市群信息平臺等推進區域協調合作、數據共享,推動建設跨區域現代化治理體系;國家層面,依托國家數據共享平臺建設,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數據采集、歸納、整合與應用。
(三)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成果“下沉”
智慧城市建設應“頂天立地”,除了要加強頂層設計之外,要加快推動信息化平臺、應用等智慧城市建設成果向一線、基層下沉,使智慧城市建設更加接地氣、惠民生、便利基層人員工作,打造“全域智慧化”,切實推動社會治理精細化、政務服務高效化。此外,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智慧平臺應用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的培訓,切實發揮智慧城市對于城市治理、政務服務等的支撐作用,破除當前存在的“重建設輕運營”的問題。
(四)發揮市場多元主體的重要作用
一是拓寬智慧城市建設意見反饋渠道,重視公眾和企業訴求,注重群眾的體驗與感受,在此過程中,不斷探索智慧城市建設如何能夠體現城市個性,避免“千城一面”的問題;二是支持數字產業發展,加強政企合作交流,充分發揮企業對技術迭代和市場需求變化敏銳感知的優勢,為智慧城市建設賦能;三是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和跨部門行業人才資源整合,破除人才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