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公眾回避接觸新聞的現象日益普遍
最近,關于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和第一夫人梅拉尼婭新冠病毒檢測陽性,他的稅收,感染的蔓延推遲了對艾米·科尼·巴雷特作為最高法院法官的行動,加利福尼亞的野火,副總統辯論,全國各地關于種族不公正的抗議活動,以及不斷上升的新冠死亡人數的新聞潮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在這個國家,有很多人對這些事件都不了解。當新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豐富、更容易獲得時,如何回避接觸新聞呢?
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回避接觸新聞的現象相當普遍。2019年新冠大流行前的數字新聞報告發現,在38個國家中,有32%的人自認經常或有時會回避接觸新聞。在美國,這一比例更高,達到41%。
最近的一份基于英國的報告發現,在流行病期間回避接觸新聞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做法,66%的人說他們回避接觸新聞是因為新聞對他們的情緒有負面影響。
很多人回避這些突發新聞事件的新聞報道是很有道理的。他們擔心,看到這些事會讓他們感到不安、憤怒、沮喪或無助。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尤其如此,此時人們的情緒已經飽受煎熬,很多人都在尋找一種逃避和改善情緒的方式,從新聞轉向娛樂。Netflix在2020年第二季度增加了1000萬新用戶。
有些人被激勵采取具體行動來回避接觸新聞,特別是在試圖管理負面情緒時。他們有意識地決定實行一種新聞排毒,即卸載某些應用程序,從Twitter上休息一下,或者在去度假時將手機留在家里。還有一些數字工具會過濾掉某些話題,不讓其出現在谷歌新聞上,或者刪除各種網頁上對特定人物、事情的提及。
人們需要從新聞中獲得休息是有道理的,具體來說,這有利于他們今后繼續參與新聞。這種回避接觸新聞的方式往往是那些經常看新聞的人所實行的。
另一種更令人擔憂的新聞回避接觸是,人們幾乎不看新聞,也不必為此付出那么大的努力。
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新聞回避問題,采用定量調查和定性訪談兩種方式,以更好地了解新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或不扮演)的角色。在進行定性訪談時,我最喜歡的一個問題是:”你是否有可能回避新聞?”
回答的范圍很廣。有些人說有可能,但要花很多功夫。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說:”要想避開新聞,我就得去森林里某個沒有互聯網連接的地方”。另一個人說,”如果我從不檢查我的電子郵件,使用社交媒體,或與我的任何朋友交談,這是可能的。”
第二種類型的新聞回避幾乎不需要什么努力,是習慣性地很少或不看新聞的做法。對于這些人來說,回避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他們的媒體習慣和日常生活中,他們根本不需要努力去回避新聞。
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說的那樣。”我覺得不看新聞真的很容易。我整天都在社交媒體上,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任何新聞。” 另一位解釋道 “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然后回到家,有無數的事情要做。回避新聞就是這樣發生的。”
2015年發表的對200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約20%的美國成年人是新聞回避者,他們幾乎不看新聞。2018年對美國青少年(12至17歲)的研究發現,50%的人被認為是新聞回避者。總的來說,新聞回避者往往更年輕,教育、收入低,并認同對政治不感興趣。
這種類型的新聞回避者不僅在人群中是一個可觀的、獨特的部分,而且我的研究表明,與經常消費任何種類新聞的人相比,他們也表現出較低的參與度。
如果相當一部分人在社區中不活躍,不參與政治,不在選舉中投票,就會讓人對民主制度的健全性產生懷疑。在這些決策空間中,缺少了誰的聲音、誰的關注和誰的幫助?
在未來幾周內,重要的選舉信息需要傳遞給這些回避接觸新聞的人–關于投票選擇、權利和截止日期,以及選舉過程的整體安全性。考慮到只有24%的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對選舉的自由和公正有信心,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不久的將來,關于COVID-19疫苗接種的重要信息也需要到達他們的可用性和安全性。高質量的、經過核實的新聞將很難到達這些人手中。他們的喜好、習慣和網絡都不是為了接受這些信息而設置的。
社交媒體只會加劇這個問題。這種類型的新聞回避得到了旨在推廣最相關內容的算法的幫助。這意味著,即使在使用社交媒體時,這些新聞回避者也不會在他們的信息流中看到新聞或政治信息。
根據密歇根州立大學最近的一篇論文,社交媒體算法會學習哪些帖子,比如那些包含有關大選或COVID-19的新聞報道的帖子,不太可能被點擊或喜歡,并將停止在人們的信息流上展示。
與社交媒體要求第一種類型的新聞回避者在回避新聞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一樣,這第二種類型的新聞回避者根本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來回避新聞。這是因為算法已經確定新聞與他們無關,限制了新聞的流向。他們不是可能的投票者,也不是大多數新聞機構的目標受眾。鑒于此,他們并不是一個備受追捧的群體(也許除了努力遣散選民)。
隨著11月大選的臨近和大選的持續,忽視新聞回避者的后果不容想象。問題不在于我們如何讓不看新聞的人去投票,而在于我們如何在不經常接觸新聞的人面前獲得有關選舉的高質量信息。
本文作者Stephanie Edgerly,原載于國會山報,清研智庫李梓涵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