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轉變思維方式,推動建立循環經濟體系
每年共有1,000多億噸材料流入經濟領域,其中60%以上的材料最終成為廢物或溫室氣體排放。
雖然COVID-19對全球消費產生了重大影響,服裝銷售量大幅下降,但家庭辦公和運動器材的購買量卻上升了;酒店業的消費下降了,但雜貨食品的消費卻增加了。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量大幅增加,而油價暴跌則降低了塑料回收的經濟動力。
2008年的經濟衰退向我們表明,如果沒有共同努力做出長期的改變,任何消費的下降都可能是暫時的。
這不僅僅是消費者購買太多,回收太少的問題。全球經濟是建立在 “取用-制造-浪費”的模式上,在這種模式下,自然資源被開采、使用,然后最終成為廢物。這種低效率的模式正在將地球推向邊緣,導致氣候危機,并耗盡需要的資源,以支持未來更公平和繁榮的社區。
建立循環經濟的好處
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建立循環經濟。在這種經濟中,廢物和污染首先被設計出來;產品和材料的使用時間更長;自然系統可以再生。
向循環經濟邁進,將為保護環境和緩解氣候危機做出重要貢獻。在水泥、鋁、鋼鐵、塑料和食品這五個關鍵行業建立循環經濟,可以在2050年減少37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于消除目前所有運輸方式的排放量。
這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通過設計一個系統來避免浪費,并使材料的使用時間更長,從而更好地利用稀缺的資源,這具有簡單的社會和經濟意義。想想看,一噸廢棄手機中的黃金含量是一噸金礦的100倍。如果只減少四分之一的食物損失和浪費,就可以養活8.7億饑餓的人。
研究表明,通過避免浪費,創造循環經濟提供了4.5萬億美元的經濟機會,同時也創造了商業增長和就業機會。目標是打破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使用之間的聯系,使我們的全球經濟福祉不與環境破壞掛鉤。
降低消費率的方法
1. 減少消費
循環經濟的重點是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在20世紀,世界對原材料的使用增長速度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在這個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的人的消費是最貧窮國家的人的10倍,因此,我們許多人需要減少消費,而許多人則需要增加消費。
對于企業來說,大多數商業模式的基本原則是把更多的產品賣給更多的人。打破這種心態,需要企業創新、政策支持和消費者需求。
在富裕國家以及不斷增長的全球中產階級中,行為改變和政策激勵措施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推動行為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例如圍繞著快時尚、塑料和食物浪費。
減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是一個典型案例,有127個國家已經出臺了某種形式的禁令或稅收來規范塑料袋的使用。肯尼亞是政策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在2017年政府出臺禁令后,80%的人口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2. 更好地消費
循環經濟不僅是減少消費,也是為了更好地消費。對消費者來說,這可能意味著選擇以更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可回收的產品。這也意味著改變我們的消費方式,例如,轉向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這比肉食為主的飲食更有利于排放。
在全球范圍內,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正在上升,大多數消費者表示他們希望品牌做正確的事情。消費者的壓力是鼓勵企業改變做法和政府出臺有利政策的關鍵一環。
更好地消費也可能意味著完全避免購買,轉向共享平臺等循環模式。
流媒體服務是另一個不一定要做出犧牲就能更好地消費的例子。在過去的十年里,實體CD和DVD的生產和消費都出現了可喜的下降。這種行為轉變甚至沒有對生活方式造成影響,只是以更好、更可持續的方式來消費娛樂。
這種向更好的消費轉變為創新公司適應新的商業模式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3. 創造系統性變革
當整個經濟建立在”取用-制造-廢棄”的模式上時,消費者只能做這么多。我們需要的是系統性的改變,讓可持續性不僅僅取決于消費者的選擇。
循環經濟的核心原則是,產品的設計應該是持久的,其零部件或材料可以再次使用。
對于復印機、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儀或農業設備等大型機器來說,這種模式有明顯的經濟理由。這些機器的前期成本很高,而且是用非常貴重的材料制成的,因此許多公司成功地采用了循環模式,即把產品收回來翻新或重新利用。關鍵是擴大這種模式的規模,并將其推廣到更廣泛的面向消費者的產品中。
在政策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便在系統層面激勵循環利用。必須作出重大轉變,激勵或要求使用二次或再生材料,例如對只使用原生材料的產品征稅。英國已朝這一方向邁出了一步,對再生材料含量低于30%的塑料包裝征稅。
此外,還必須對基礎設施進行重大投資,以便擴大回收利用范圍,甚至是強制性的。一個成功的例子來自韓國,韓國實行了強制性的食物垃圾回收計劃,并禁止將食物垃圾填埋,使95%的垃圾被回收為堆肥、動物飼料、沼氣或固體燃料。擬議的歐洲綠色政策提出了許多類似的政策,包括循環經濟行動計劃。
隨著越來越多的政府出臺鼓勵回收和再利用的政策,以及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不斷提高,采用循環商業模式的公司將發現自己具有明顯的商業優勢。
循環經濟將為所有人帶來經濟效益
向循環經濟的轉變并不容易,但一個人、自然和經濟都能蓬勃發展的世界作為回報是值得的。政府和社會所有人需要團結起來成為更好的消費者。
作者?David McGinty,清研智庫李梓涵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