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特大暴雨面前,別拿“海綿城市”說事兒!
7月17日以來,河南遭遇罕見持續強降雨,多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根據河南省應急管理廳統計,截至22日4時,強降雨造成河南省103個縣(市、區)877個鄉鎮300.4萬人受災,因災死亡33人,失蹤8人。河南災情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合力抗洪。
與此同時,暴雨引發的洪災也引起了人們對鄭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和海綿城市自身效果的關注。不少人開始懷疑,暴雨引發的洪災,是鄭州五年的海綿城市建設不力造成的?
海綿城市建設失效了?
2016年,鄭州成為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2018年公示的《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0年)》提出,鄭州投入534.8億元建設海綿城市項目。今年5月報道稱,自海綿城市建設實施以來,鄭州全市共計消除易澇點125處,消除率77%。
那么,鄭州的海綿城市建設為何沒有防止災難發生?
根據住建部印發的《防洪標準》(GB50201-2014),在城市防護區,常住人口大于等于150萬人,當量經濟規模大于等于300萬人的地區,屬于一級防護等級,防洪標準(重現期/年)為至少超過200年。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鄭州以1260.1萬人的常住人口數量,躍居全國城市第十位、中部地區第一,屬于該類防護等級。
2017年發布的《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規定,在水安全方面,城區與航空城的內澇防治標準為50年一遇,其他規劃區的內澇防治標準為20年一遇;規劃區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
鄭州此次暴雨的小時降水、單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鄭州建站以來60年的歷史記錄。從氣候學的角度來看,小時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現期通過分布曲線擬合來看,都是超千年一遇的。
“這次降雨千年一遇,這時候如果只談工程方法、設施建設標準,是脫離實際的,脫離了時間尺度和風險概率的,重要的是救災。對于千年一遇的災害來說,我們不大可能通過日常防范來抵御,盡量做到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生態市政院副院長呂紅亮表示,“鄭州內澇是其海綿城市設計失效”的觀點有失偏頗。鄭州城區的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與其城市規模相匹配,如果按照此次極端情況來設計,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專家:不要對“海綿城市”有誤解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稱“水彈性城市”。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環節,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對雨水的利用、調蓄、吸納能力。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帶來“會呼吸”的城市生活。
浙江工業大學海綿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陳前虎表示,從技術層面分析,海綿城市解決的是中小雨的徑流蓄滯問題,以促進城市地表徑流的就地下滲和雨水可持續循環。
“將鄭州市的洪災歸因于海綿城市建設問題,是對海綿城市的一種誤解。”鄭州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左其亭解釋說,“就像一小塊海綿,你倒一碗水它可以吸進去,但如果你一次倒一桶水,它就吸收不了。海綿城市的作用不能夸大,通常海綿城市的設計有一定的蓄水標準。而且海綿城市一般是‘小洪水起大作用,大洪水起小作用’,洪水越大,它的相對作用就越小。”
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夏軍表示,“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是,城市低影響開發(LID)的源頭治理和城市水系統綜合治理的結合,是城市化可持續發展的進步。海綿城市建設可以在它的分散型和集中式結合的蓄水與排水能力內,減緩超標準洪澇災害,但不能消除超標準的特大自然災害的損失。”
“但并不是說‘海綿城市’的設計不重要,而是說我們在城市建設當中不能夠對類似‘海綿城市’建設過度地夸大。”中國城市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補充稱。在過去幾年的城市建設過程中,“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變成了“靈丹妙藥”,夸大認為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城市安全的意識應該牢固地建立在對于城市科學認知的基礎之上,對于一些極端的自然災害災難事件,應該實行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做法。
改進空間在哪里?
從規劃角度來看,還是有改進空間的。呂紅亮指出,對于特大、超大城市而言,由于人口集中、資源集中能力強,遭遇重大災害時暴露度高、損失大。因此,城市防災減災能力的適度冗余尤為重要,這也是韌性城市建設的要求。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原則應包括盡量維護水文過程,預留預控防護空間、雨洪空間、減災空間,降低城市密度和城市暴露度;通過適度冗余的設施建設,提升防御水平;通過在新城新區適度提高建設標準,包括提高城市標高,擴大行泄通道預留、提高排水管網能力并推動低影響開發。
當發生超標準的特大自然災害,人類可以做的事是預報和預警與調度,利用可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前防范,盡可能減少或降低自然災害損失。在可能的重大災害來臨前,提前預警,做更寬松的更保守的預案,如當天臨時居家辦公,停止重大公共活動、會議,做好強排設備、搶險隊伍提前到崗等。此外,要加大預演預案工作,提升和加強不同部門的應對演練,對公眾進行應急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將生命和財產損失降至最低。
來源:中國科學報、第一財經、新華網、大河客戶端、經濟觀察網、鄭州晚報、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