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研智談 | “區塊鏈+”助力垃圾分類數字化發展
2021年5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旨在推動區塊鏈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提高數據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提升政務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并著重強調推動應用創新,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據存證、城市治理等公共服務領域,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 什么是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
-
清研智談 | 數字技術應用賦能食品安全發展
在數字化轉型和質量強國的發展需求下,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食品行業的應用日益增強。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數字技術在食品安全保障和質量管理方面的應用,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可追溯的特點,為食品行業的溯源和供應鏈管理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除了溯源,區塊鏈已經應用于全產業鏈中。 溯源:區塊鏈技術可以記錄食品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過程信息,包括生產、加工、運輸、存儲等環節的數據。這些數據被記錄在不同的區塊中…
-
清研智談 | 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路徑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行了重要部署。然而,當前我國鄉村仍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低等諸多挑戰和問題。在2024年的兩會上,鄉村全面振興問題再次成為熱議的焦點,眾多代表和委員紛紛為鄉村發展獻計獻策。在當前形勢下,如何認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又應該通過何種路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呢?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十八大…
-
清研智談 | 土地整治與節水工程在節水型城市建設中的耦合機制
全球水資源危機加劇,聯合國預警2025年將有半數人口面臨嚴重缺水。中國城市化進程催生水資源供需矛盾,節水型城市建設刻不容緩。據統計,我國城市每年因不合理利用導致的水資源浪費高達數百億噸,凸顯出水資源管理與利用的改革迫在眉睫。土地整治與節水工程深度結合,成為化解水資源短缺的核心途徑:土地整治優化利用結構、強化雨水吸納,源頭守護水資源;節水工程借助技術創新與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水資源利用效率40%以上,有效削減浪費。此種深度融合好比破譯城市水資源困局的“節水密碼”,直指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實現可持續…
-
清研智談 | 中等收入群體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與提升對策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正面臨“老齡化”與“少子化”交織疊加的雙重壓力,出生人口持續下降,年輕人的生育意愿越來越低。是什么因素在影響中等收入群體的生育意愿,又該如何提升他們的生育意愿呢? 中等收入群體界定 表1 2013-2022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分分組情況 從2022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分分組的數據來看,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303元和47397元之間的為中等收入組。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22年人口數據顯示,全國人口為141175萬人,按照五等份劃分,中等收入組為84705萬人。 國家統…
-
清研智談 | 春節假日旅游市場特征及面對的挑戰
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僅是闔家團圓的時刻,也是人們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絕佳時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春節出游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024甲辰龍年春節是史上最火爆的春節旅游假期!” 時隔5年,全國春節旅游人數終于再度突破4億人次大關,旅游人數和收入都遠超2019年。這個春節,全國國內旅游出游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增長19.0%;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6326.87億元,同比增長47.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7.7%?!?/p>
-
清研智談 | 電網如何變堅強?能源互聯網“健身”方案探析
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從多個角度為能源、工業、建設、交通、經濟等各相關行業指出了發展路徑,《方案》指出“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堅強智能電網”。2024年1月,國家電網公司2024年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為保障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什么是數智化堅強電網,如何才能使電網變得堅強? 提升電網韌性迫在眉睫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由極端事件引發的大停電事故不斷發生,造成巨大損失的同時…
-
清研智談 | 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研究進展
自然保護地是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對其保護和管理成效的評估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和科研技術的進步,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 背 景 自然保護地是中國自然保護體系的總稱,是由各級政府依法劃定或確認,對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實施長期保護的陸域或海域。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依據管理目標與效能并借鑒國際經驗,可將自然保護地按生態價值和保護…
-
清研智談 | 京津冀協同發展未來如何深化?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十年來,隨著協同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區域整體實力邁上新臺階,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雛形顯現。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應如何深化? 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 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系統和先行領域。經過多年的建設,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取得顯著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區域交通網絡布…
-
清研智談 | 數字經濟下彌合老年人“數字鴻溝”的挑戰與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智能化和數字化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社會治理問題——老年人“數字鴻溝”。老年人群體是受到“數字鴻溝”影響最為嚴重的群體,一部分老年人成為“數字難民”和“數字遺民”。《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76.4%,但仍有23.6%的人群無法融入網絡社會,同期非網民規模為3.33億人,其中41.9%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 目前,國務院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針對此項問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