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研究進展

自然保護地是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對其保護和管理成效的評估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和科研技術的進步,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
背 景
自然保護地是中國自然保護體系的總稱,是由各級政府依法劃定或確認,對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實施長期保護的陸域或海域。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依據管理目標與效能并借鑒國際經驗,可將自然保護地按生態價值和保護強度高低依次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3類,其中自然公園包括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濕地公園等。

自然保護地分類
1956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填補了我國自然科學發展中的空白。改革開放時期,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世界遺產等保護地類型也相繼建立并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為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這是“自然保護地”首次作為專業術語被正式規定于政策文件中。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我國出臺的關于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最為系統的專門政策文件。

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指導意見》明確“組織對自然保護地管理進行科學評估,及時掌握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和保護成效情況,發布評估結果,適時引入第三方評估制度”。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是發現問題并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的關鍵。
研究現狀
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是指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和保護措施,在一定時期內,自然保護地在保持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維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修復以及社區參與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所取得的實際效果。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價是環境科學、生態學以及公共政策領域中的重要研究內容。近年來,我國在這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與成果。
定量評價體系構建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提出了“基線+變化”的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評估框架,該框架強調對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改善和生物多樣性狀況變化進行長期跟蹤監測,通過對比基線數據來判斷保護措施的有效性。
區域實踐案例
付夢娣等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例開展國家公園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使用了生態指標等方法,對管護成效進行了量化評價,并為后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保護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北京市及江西省等地政府在十八大以來強化了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監管工作,并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開展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有效提升了自然保護地管理水平和保護成效。

三江源國家公園隆寶自然保護區
評價方法創新
學術界在評價方法上不斷創新,包括但不限于保護區管理快速評價和優先性確定方法、海洋保護區管理成效評價指南等,這些工具廣泛應用于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并針對其特性開展差異化評估。
總體而言,我國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價已從單一現狀評估轉向更加注重動態變化、多維度評價以及結果導向型的管理模式轉變,但通過實踐探究發現,在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過程中還存在評價指標可操作性較低、科研監測數據不全面等問題。因此,仍需通過不斷評估實踐逐步優化和完善自然保護地評價體系,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
展 望
探索網絡尺度的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機制
網絡尺度評估是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的必然發展趨勢。目前,我國已在全國或省區尺度對自然保護地的保護成效進行了初步評估,而在網絡層面的建設和管理相對薄弱,對于全國尺度自然保護地網絡的保護成效評估有待加強。積極探索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網絡尺度評估能夠有效縮小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地在設立目標、保護對象、建設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也能夠有效加強各省、各自然保護地間聯系,加快實現自然保護地建立目標。
加強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結合
結合清研集團執行的北京市、上饒市等地的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工作實踐發現,自然保護地評估框架中保護成效評估和管理成效評估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評估工作中所涉及的保護成效評價指標以主要保護對象動態變化指標為主,景觀資源、地質遺跡等指標主要通過專家根據自然保護地管理者的描述并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出定性打分,缺乏相關的量化數據支持,且保護成效評估指標和管理成效評估指標間關聯性較弱,無法準確判別保護管理手段對實際保護成效提升的相關程度。因此,只有不斷加強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結合程度,才能夠有效將評估結果應用于管理實踐。
加強遙感技術應用
通過北京市、上饒市等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調查研究發現,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還需要更多高精度數據支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大數據等手段,可以提高自然保護地監測的空間分辨率和更新頻率,甚至實現近實時監測,為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提供更多科學數據支撐。

“天空地一體化”森林資源調查監測遙感影像
綜上所述,我國自然保護地評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工作在未來面臨著更高標準的要求,自然保護地的保護與管理同時也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充分借助遙感、云計算等科學技術,不斷優化評估機制,探索創新管理模式,持續加大投入并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提高自然保護地保護和管理成效評估優秀成果產出率,為我國自然保護地保護成效提升提供關鍵支撐。
撰稿 | 張晉美 清研集團自然資源園林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