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分析中興之痛:事件當日微博正面情緒創低值,隨后開始回升
時間2018年4月16日晚間,美國商務部發布對中興通訊的出口禁令,直到2025年3月13日,美國公司將被禁止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該事件一出,立刻在輿論場上引起軒然大波,出口禁運直接觸碰到了中國通信產業缺乏核心技術的痛點。
“缺芯少魂”的問題,再次嚴峻地擺在人們面前。那么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美國拿中興開刀的背后,槍口真正指向何方?國內民眾如何看待此事?此次事件又會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今后我們將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和機遇?
清研智庫運用大數據分析方法,根據社交媒體的傳播內容,實時全面的監測國內主流社交媒體傳播平臺數據,深入挖掘了國內各界人士此次中興事件的聚焦點和情感態度。
1、事件背景
2017年3月,總部在深圳的中興通訊因被控違反美國的制裁,同意接受處罰,支付11.9億美元的罰款,此事件最終達成和解。
僅僅在一年之后的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再次對中興通訊發布的出口禁令,事件長達7年之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美國政府不惜傷害兩國人民的利益,做出這樣的決定,接下來我們運用大數據方法給您分析。
2、中興通信被制裁下引發的話題高峰
- 北京時間2017年3月8號,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做出制裁,宣布以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規為由將中興通訊公司等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也就是采取限制出口措施。本次事件的處理結果:中興通訊認錯,并被美國三個機構處以約8.9億美元的罰金,另有3億美元緩期執行,合計11.9億美元。
- 北京時間2017年12月10日,中興通訊大樓中興網信 42 歲研發負責人歐某墜亡的事件,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討論。
-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激活拒絕令,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銷售一切產品,時間長達7年,禁令立即生效,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國內外極大的關注。
3、20-39歲的高學歷男性是關注該事件的主要群體
北京、廣東等地對中興事件關注度較高
科技、芯片是公眾的關注重點
從詞云圖可以看出,微博微信文章對中興事件的討論范圍較大。涉及國家層面的“中國制造2025”,信息科技,企業及公眾對本次事件的態度等。
4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全資收購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此前,阿里巴巴就在智能AI芯片領域發力,收購了至少5家高端芯片研發企業,尤其是其投入1000億的達摩院正在發揮能量,未來阿里在技術上的實力必然會更強。
華為能否抵御美國制裁?年研發投入近千億,手機芯片已自供
劉強東表示,中興事件給整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家和IT行業的所有企業家重重打了一個耳光。希望這個耳光能把整個中國企業都打醒,認識到如果我們不能掌握自己核心的知識產權的話,那么命運終究是攥在別人手里。
事件發生當天微博發文正面情緒出現低值,隨后開始回升
微博上發文情緒受到美國制裁事件的影響。2018年4月微博發文積極情緒占比為0.8,低于2017年3月至今的均值0.82。
從2018年4月來看,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下令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出售元器件等產品,為期7年 。這個消息傳出后,文章情緒出現了4月最低值,但是隨后公眾的正面情緒開始上升。
“芯痛”過后,已經反思,但要根本扭轉,關鍵在“行動”
是本次事件的高呼議題
通過對此期間內轉發量Top200的微博相關發文進行議題分析,將觀點聚類,“芯痛”過后,已聽得到反思,但要根本扭轉,關鍵在行動”的發文頻次最高。
美國制裁中興,讓公眾感到不公平、不能接受。同時,中興芯片被掐脖子,也讓中國意識到自主研發“中國芯”的必要性。
這次事件對中興的影響究竟如何,是否還會有緩和的余地,“中國芯”如何發展,讓我們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