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中國的垃圾進口禁令對西方意味著什么
中國嚴格限制垃圾進口的舉措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震動,廢物回收行業機構稱其對全球的影響是破壞性和災難性的。
一些發達國家最初試圖將垃圾離岸轉移到東南亞其他市場的努力基本失敗,因為各國紛紛效仿中國,實施自己的禁令。
回收和廢棄物市場現在正在適應物料流動的巨大變化,根據材料類型和地理環境的不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2019年是艱難的,2020年仍將是困難的。歐洲和美國的廢棄物出口商和回收行業被迫考慮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并提高出口垃圾的質量,因為這樣做時,更容易找到客戶。
所有地區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各國要想成功處理自己的廢棄物,需要從供需上下手。自中國頒布禁令以來,可回收材料充斥市場,但至今需求仍未跟上增長。
澳大利亞
2016年,澳大利亞國內僅處理了12%的回收廢棄物,并向中國發送了125萬噸廢棄物。澳大利亞一直在努力應對進口限制。在禁令出臺后的幾個月內,昆士蘭州的伊普斯維奇市議會曾表示將放棄其回收計劃,而在維多利亞州,可回收垃圾的存量不斷增加,導致一些城市不得不采用填埋方式。
政府制定了一項全國性的廢棄物政策,其中包括回收80%的廢棄物的目標。然而,行業機構澳大利亞廢棄物管理協會(WMAA)警告稱,實施這項政策需要州政府和聯邦政府投資1.5億澳元(1億美元)。
去年年底,聯邦、州和地區環境部長同意從2020年7月起禁止出口塑料、紙張、玻璃和輪胎,混合塑料也將從2021年7月起禁止出口。一些新的國內再處理基礎設施正在醞釀之中。例如,可口可樂公司在11月宣布,正在與法國廢棄物和回收公司威立雅一起研究在澳建設一個大型加工廠的可行性。可口可樂公司正在尋求從澳大利亞而不是國外采購再生塑料,但受制于當地供應不足。
另一方面,WMAA警告稱,即使在出口禁令生效之前,也沒有足夠的制造業需求來吸收所有被收集的材料。WMAA首席執行官蓋爾·斯隆表示:市場開發得不夠快。使用回收材料的價值沒有得到認可。因此,我們正在消耗我們的自然資本。雖然聯邦政府多年來首次表現出對廢棄物和回收利用的持續關注,但它并沒有投入資金采購回收產品,也沒有激勵制造商設計易于回收的產品。
歐洲
關于是否需要為回收材料創造需求的辯論在歐盟也很活躍。在中國的進口限制之前,歐盟已經在考慮新的政策和法規,以減少一次性使用塑料,并實現更多的循環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產品被設計的使用壽命更長,并且在廢棄后回收制成新的產品。
2019年5月達成的一次性塑料指令首次提出了目標,不僅是回收塑料,還包括使用回收材料:到2025年,塑料瓶必須含有至少25%的回收成分,到2030年必須含有30%的回收成分。
貿易機構歐洲回收工業聯合會(EuRIC)秘書長伊曼紐爾·卡特凱斯表示,失去中國這個市場,對歐洲造紙業的打擊尤為嚴重。
根據EuRIC的數據,廢紙的價格在三年內下降了300%以上。卡特凱斯表示在歐洲,收集和回收的紙張在結構上有700萬到1000萬噸的過剩。對于某些廢紙來說,出口對于平衡供需絕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歐洲沒有足夠的需求。
EuRIC正在游說歐盟委員會,要求在12月發布的一份立場文件中概述的幾項政策變化,以幫助解決紙業市場面臨的危機。這些變化包括設計出更容易回收的產品;利用公共部門的采購來增加對再生紙產品的需求;完善和強化生產者付費機制,以便將資金完全用于資助回收和廢棄物管理。
美國
在美國,人們對中國的禁令反應不一。獨立公益組織美國PIRG教育基金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的回收系統搖搖欲墜,地方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結束了對可回收材料的垃圾收集,其他地方政府則減少了接受材料的清單。報告指出,填埋或焚燒可回收材料越來越成為我們的新常態。
行業機構國家廢物和回收協會的發言人布蘭登·賴特表示,廢棄物回收企業一直在推動提高分類質量,在人員和技術上進行投資,以對可回收材料進行分類,并一致推動教育消費者哪些材料適合放入回收箱。所有這些都增加了成本。
中國的這一舉動導致廢紙價格崩潰。例如,紙張在2017年年中的交易價格為99美元/噸,但現在沒有價值。由于紙張占了普通垃圾回收箱的三分之二,廢棄物回收公司的利潤大幅下降。
然而,被迫在國內處理更多的可回收材料也有好處,很多被關閉的紙張和塑料回收設施已經重新開放,或者重新改造,以便能夠接受這些材料。有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用于重新開放這些設施,這對就業產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自2018年以來,美國已經規劃了幾家新的造紙廠,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和后處理能力。
國家廢物和回收協會研究發現,數百個社區不再有回收服務的報道被夸大了。只有不到70個回收站被放棄,幾乎都是在非常小的城鎮,無法承受費用的增加。此外,廢物和回收問題已經被聯邦政府牢牢地提上了議事日程,以前都是由各州來管理。目前,美國國會正在通過五項立法草案。
十年前,關于回收利用的聯邦法案沒有希望通過,現在有很大的希望。這個問題已經變成了政治問題,人們已經注意到他們的費用在增加,并且正在討論在某個社區的回收系統是否能撐下去。
作者Catherine Early,清研智庫李梓涵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