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印度軟件技術一流,為何AI能力遠遠落后中國?
政策文件中闡明了印度和中國的核心宗旨之間的差異。印度的AI計劃專注于“社會和包容性增長”。相反,中國的AI發展計劃競爭激烈,充滿了建立國家先發優勢的熱情。中國擁有針對大專院校的AI的正式藍圖,但印度并沒有專門的計劃來改善高等教育機構。
此外,印度的政策文件(2018年)為AI課程的升級和培訓提供了廣泛的指導,而中國的2018年行動計劃則提出了2020年AI培訓的具體目標。顯然,在中國贏得全球領導力競爭的藍圖中,高等教育機構被置于最優先地位。相比之下,印度的新教育政策是內向型的,優先考慮 “機構重組和整合”,以及關注人的多方面能力的 “更全面的教育”。
印度多所大學已經開始提供AI或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本科學位,專業方向為AI和機器學習,印度理工學院(IIT)是印度第一個提供正式AI四年制學位的教育機構,招收20名學生。德里理工學院還成立了AI學院,從2021年1月開始提供博士課程,研究生學位課程也在籌備中。此外,理工學院還與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平臺合作,提供AI方面的課程。公司和政府也出現了與AI相關的舉措,印度理工學院和印度科學研究院(IISC)創建研究實驗室、和專門單位、中心
2019年3月,中國教育部批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35所高校開設AI專業。截至2019年5月,中國有479所高校開設了大數據相關專業,占全國高校的近40%,但由于目前還不清楚申請獲批后是否給中國院校帶來了生源,因此比較兩國AI學位課程的規模還為時尚早。
除了AI人才的數量少之外,保留率低也是困擾整個行業的重要問題。印度在頂級AI研究人員中的份額僅為8%。中國的職業發展方面也表現得更好。在中國獲得本科學歷的頂級AI研究人員中,有近59%赴美國攻讀研究生,而現在有近33%在美國工作。相比之下,在印度獲得大學學位的頂級AI研究人員中有70%赴美國攻讀研究生,而如今有一半在美國工作。中國啟動了一系列阻止人才流失的計劃,例如百才計劃(1994)、111計劃(2005)、千人計劃(2008)、萬人計劃(2012)和青年長江學者計劃(2015)。與印度不同,中國也已經能夠吸引來自十幾個國家的外國人才(見圖1和2)。


考慮到AI技術人才的短缺,人才保留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印度的AI專業人員分布不均,大部分位于班加羅爾、新德里、浦那和海得拉巴,所有這些IT中心都擁有發達的技術和數字基礎設施。同樣,在中國,AI專家大多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例如杭州,上海和北京。
印度和中國在AI領域的任何比較,都要歸結為中國在數量指標上的領先。印度要想趕上中國,還有很多里程碑要實現。必須為人才培養(尤其是考慮到印度所謂的人口紅利潛力)和研究產出勾勒出清晰的行動計劃。
但AI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除了有形的物質因素外,還需要開放的環境以及AI研究人員的潛力。
作者:Romi Jain,清研智庫李梓涵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