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四十年:超過5%的就業崗位來自電子商務
近日,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銀行共同發布《中國減貧四十年:驅動力量、借鑒意義和未來政策方向》報告,分析過去40年中國減貧的主要驅動力量,總結中國減貧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借鑒意義,并對中國的未來政策方向提出建議。
中國不僅幫助全球實現了千年發展目標,還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大大縮小了世界貧困人口版圖。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貧困標準,過去40年,中國貧困發生率從1981年的88.1%下降到2018年的0.3%,貧困人數減少近8億,占同期全球減貧人數的近75%。按照中國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貧困人口減少7.7億。報告顯示,過去40年來,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近8億,占同期全球減貧人數75%以上。整體上看,中國的減貧進程始終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如何解讀報告中的有關數據?中國為何具有持續的減貧動力?為世界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
中國減貧的主要驅動力
一是黨中央一以貫之的扶貧戰略和政策。自1986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成立以來,中國持續制定并實施各項扶貧措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脫貧攻堅8年期間,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601億元。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脫貧攻堅戰如期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二是由基礎廣泛的經濟改革發展推動的包容性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不但創造了速度上的奇跡,同時也凸顯了“一個都不能少”的包容性特征。基礎廣泛的經濟改革發展體現在持續提高的農業生產力、漸進的工業化、有序城鎮化和基礎設施的支撐作用。
例如,中國始終強調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包容性發展直接減少了多維貧困,改善了貧困人口福祉。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數據,中國多維貧困人口比例從2002年的12.5%下降到2014年的3.9%,其中缺乏電力供應的人口比例到2014年降至零。此外,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大量適應貧困人口技能水平的就業崗位,為更多貧困家庭獲得非農收入提供重要渠道。
中國超過5%的就業崗位來自電子商務
《報告》認為,數字技術在貧困瞄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改善了貧困家庭與市場的互聯互通,新的數字金融平臺拓展了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融資渠道。
具體而言,《報告》認為,數字技術在貧困識別、扶貧政策選擇、政策實施和資金使用等方面提高了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電商平臺大幅降低了小微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其演化出的分工帶動了加工、物流、包裝、客服等環節的就業,為貧困人口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中國超過5%的就業崗位來自電子商務。
《報告》指出,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臺公司積極開發普惠商業模式并推廣公益項目,以改善貧困地區市場準入、收入增長和能力建設。到2020年,來自原貧困縣的產品在阿里巴巴平臺營業額超2000億元。2015年4月-2017年3月,來自765個原貧困縣的112萬人學習了淘寶教育(原淘寶大學)559門在線課程。

根據公開報道顯示,這些“數字”還在不斷更新。2018-2020年期間,超過3億網友通過阿里巴巴平臺,從832個原貧困縣購買了2700億元商品。超過11萬淘寶主播在這三年期間舉辦了320萬場農產品直播,帶動農產品銷售140億元,幫助100萬鄉親增加收入。
截至2021年,淘寶教育在全國71個區域建立人才培訓基地,累計開設620個培訓班級,培養鄉村振興電商創業代表。
《報告》強調,中國減貧史首先是經濟社會發展史。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減貧成就得益于有效的治理,政府各部門通力合作,并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性。
中國減貧的成就、效率、理念均領先于世界
一是減貧成就上領先。1981-2017年,全球平均每年減少近3400萬貧困人口,其中2400萬來自中國的貢獻。
二是減貧效率上領先。過去40年里,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平均降低1.4%。國際比較上看,數據顯示中國不僅有能力將經濟增長轉化為減貧成效,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兩者結合使得中國經濟增長轉化為減貧成果的效率高于其他國家。

三是減貧理念上領先。中國減貧理念創新突出體現在2012年起實施的精準扶貧戰略中。隨著中國貧困人口占比下降至10%左右,原有瞄準區域的扶貧戰略無法解決貧困“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啃下硬骨頭的任務需要“精準滴灌”。中國創造性地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從資源使用方式、幫扶手段、考評體系等多方面創新,這一模式和理念遠遠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
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可借鑒經驗
在宏觀層面,過去25年間,年增長率達到7%或以上的發展中國家取得成功的要素,包括注重教育、實施外向型發展、重視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宏觀經濟穩定,以及支持市場競爭等。中國的宏觀經濟增長印證了這一研究發現。
在微觀層面,“利用農業技術推廣作為農業生產力提高的驅動力”;“利用電子商務的力量和強大的國內物流網絡將農村融入城市供應鏈”等,也是中國提供的重要經驗。

具體來看,我國的減貧經驗包括三點:首先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中國減貧經驗表明推動減貧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需要提出可信的政治承諾、增強政府部門內部協調、推動多方合作,這都需要一個高效且有能力的政府。其次是大力推進經濟社會包容性發展,將發展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性途徑。中國的實踐表明,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消除貧困最有效的辦法,唯有發展,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再次是立足實際,持續開展經濟改革,實施包括注重教育、實施外向型發展、重視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實施與比較優勢一致的結構性政策體系,以及支持市場競爭等政策。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