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健康洞察報告:82%的人使用過在線問診
回顧 2021年,很多人開始轉變生活方式。在吃的時候關注配料表,在喝的時候選擇無糖飲料,在休閑的時候選擇運動等,健康在點點滴滴中滲入我們的生活。
2022 年,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個年頭,截至 2022 年 3 月 28 日,全球已確診新冠患者近 4.8 億, 死亡逾 610 萬人。日常出門三件套“手機、鑰匙、錢包”逐步變成了固定搭配“手機 + 口罩”。
《2022國民健康洞察報告》報告顯示,疫情帶來健康素養的快速提升達到 23%,傳染性疾病發病人數大幅下降,三人行必有半夜入睡者,半數人飲食習慣變好,2021的食品熱詞是“無糖飲料”。
傳染性疾病發病人數大幅下降
數據顯示,在新冠發生前,我國的甲乙丙三類傳染病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在疫情之后,即便計入新冠疫情發病數,總傳染病發病人數卻在五年內第一次出現下降。
在所有傳染病中,下降幅度較大的主要是呼吸系統傳染病與消化系統傳染病。同時,性傳播疾病也有所下降。
焦慮、抑郁等在健康困擾中排第一
人們的健康期待與健康自評之間一直存在著較大差距。與 2021 年比較,2022 的差距值略有減少,主要來自于人們對健康期待值的下降。
在各類健康困擾中,人們對身材的關注首次超過皮膚,排名第二。焦慮、抑郁等情緒困擾依然穩居第一,但人們擔心自己患有心理問題(91%)的比例遠遠高于實際確診(30%)。與此同時,人們對眼睛和口腔問題關注度提升,均有三成人表示受其困擾。
男性與女性的5大健康困擾
男性健康困擾前五分別是:身材不好、情緒問題、睡眠不好、皮膚狀態不好、 眼睛問題。
女性健康困擾前五分別是:情緒問題、皮膚狀態不好、身材不好、睡眠不好、眼睛問題。
男性在鼻子問題、性生活、三高、肝、痛風等方面的健康困擾略高于女性外, 其他均低于女性。其中情緒問題與皮膚問題,男女之間差異較大。
年輕人群的健康困擾數量更多。00后最受皮膚問題困擾,95 后到 80 后最受情緒問題困擾,80前最困擾則是睡眠問題。
半數人飲食習慣變好
疫情帶來的偏“宅”生活中,僅有一成人認為自己飲食習慣變得更不健康,而有半數人認為自己飲食習慣變得更健康。同時,人們的飲食觀也在發生改變,除了低糖低鹽低油低辣以外,開始注重菜肉比例和營養搭配。2021 的食品熱詞是“無糖飲料”。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傳播部主任副研究館員阮光鋒解讀:
火鍋、麻辣燙本質是加了調料的水煮菜。相比于煎炸爆炒,水煮菜熱量還是比較低的,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挑選搭配,不過很多人吃火鍋、 麻辣燙的時候都喜歡加大碗麻醬、辣椒醬就不太健康了。
雖然無糖飲料是人們選擇“健康食品”的首選,但提醒大家:健康可不是戒掉奶茶、喝點無糖飲料那 么簡單。人們經常認為糖不健康,但這其中的關鍵在于“量”,過量攝入糖才會對健康不利。根據最新的《中國城市居民糖攝入水平及其風險評估》結果顯示,中國三歲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攝入 9.1 克糖,糖的供能比遠低于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可見,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糖攝入量并沒有超過健康推薦量,不用對糖過于恐慌。
散步運動最受歡迎,專家強調不要久坐
2021年人們的運動自評分數有所提升,趨勢向好。其中,散步這類不依賴工具的單人運動依然最受歡迎,自行車和跑步類戶外運動熱度下降,攀巖滑板等小眾運動得到更多關注。
運動康復碩士、外科學博士、美國 UCLA 里根醫院訪問學者周倩解讀:
2020 年《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發表的研究指出:如果每天能夠做到久坐時間小于 8.5 個小時,那么每日只需要 11 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就能基本上抵消風險了。
周倩強調,第一,不久坐,坐久了,站起來辦公一會兒,多喝點水,多起來上幾趟洗手間,吃飯不叫外賣,自己走出去吃,下意識的去避免坐太久。然后,每天做10 來分鐘中高強度運動,和存錢一樣,越早養成存肌肉的習慣越對健康有益處。適當的負重練習,不但會讓我們肌肉更有力量,也會讓骨骼更強壯。
三人行必有半夜入睡者
調查顯示, 52% 的人在 11 點 -12點之間入睡,有38% 的人在12點后入睡,這一人群中有 20% 的人甚至在2點后入睡。可以看出,晚睡現象較為普遍。
晚睡的成因一方面是很多人因為玩手機、看視頻等主動選擇晚睡,如失業待業人群;也有不少是被動因素,以全職媽媽和網絡主播為典型。
值得注意的是,工作時間12小時以上的人有睡眠困擾的比例更高,易形成惡性循環。
中科大附一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徐昊點評:
短時間內睡眠不好,幾乎都受到不良生活事件的影響。此外,人們總是有這樣的心理暗示,就是我沒睡好, 所以今天早上困一點是可以的,精神不集中也是可以的,考試考不好也都是因為沒睡好!這種做法其實給了自己過大的壓力,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不要看表,不要過分關注睡眠情況,哪怕沒有睡著,臥床休息也可以足以讓我們的恢復大部分的精力。
如果長時間睡眠質量不佳,可以通過適當運動,合理膳食等等調整。醫學上也不反對助于藥物。但是要注 意以下 3 點:1小劑量開始,比如半片或者 1/4 片。有效后不要輕易調整藥物劑量,不要一會吃多,一會吃少。2按需:預期入睡困難時,在上床前 5-10分鐘服用;上床30分后還是不能入睡時服用;第二天有重要工作或事情,可在睡前服用。3間斷:每周服藥3-5天,而不是連續每晚用藥。
越來越多男士開始全面護膚
調查發現,女性對臉的投入更多,僅3%女性啥也不做,而男性這一比例高達19%。此外女性更多地借用外力,38% 的女性會使用功效類護膚品; 而男性更多通過保持生活習慣來保持皮膚狀態。
68%的男士會搭配不同護膚品進行護膚,代表著越來越多的男士開始全面護膚。基礎護膚仍占據大頭,同時開始向精華、眼霜、BB 霜等進階。
過度加班是引發猝死擔憂的主要原因
人們認為心理健康是能想得開、哭得出、罵得起,說明人們對于心理健康有了更多地認知。
調查顯示,人們對于社會心理健康的評價不到及格分。社會壓力的增大給大部分人造成了心理負擔,普遍認為整個社會很“ 卷 ”,壓力都很大,產生了負面情緒。
對比不同工作時長,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的人中有70%擔心過自己會猝死,高出工作8小時人近 20個百分點。可見過度加班是引發人們猝死擔憂的一個主要原因。具體到各個職業,日夜顛倒的網絡主播,加班頻繁的醫護人員、程序員、工程師,工作時長不定的室外工作者擔心猝死的比例都較高。
北京社會心理聯合會科普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心理學會(CPA)成員、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PS)成員 《三聯生活周刊:少年》《兒童時代》常駐專欄作者葉壯解讀:
在過去的一年中,“emo”是一個非常破圈的詞匯。而為了應對 emo 的狀態,報告中指出了人們更傾向于“ 想 得開 ”(68%)“ 哭得起 ”(14%)和“ 罵的出 ”(13%)。
結合本次報告,我建議大家去培養更多強而有力的關系——朋友、愛人、子女、你愿意去向他多多請教的人生導師,甚至一個好鄰居,都算在內。
每個人有不同的應對焦慮、抑郁情緒和壓力的方式。只要不是讓身體和心理變得更加糟糕,帶來更多焦慮(比如物質濫用、暴飲暴食、報復性娛樂等),就值得推崇,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真正適合的減壓方式,那就非常不錯。
我倡議大家把“對抗焦慮”融入進自己的生活風格之中。比如購物、聚餐和運動。比如正念冥想、 放松訓練等等有科學根據的手段。
來源:丁香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