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 | 數字化工具,助力公眾綠色出行
6月15日全國低碳日,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中華環保聯合會、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數字碳中和專項基金、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和碳中和國際研究院聯合發布《數字化工具助力公眾綠色出行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梳理了國內外數字技術企業推動綠色低碳出行的案例,并通過全國7369份有效調研問卷,了解公眾綠色出行的認知行為與偏好,以及對數字技術和數字化工具助力綠色出行的觀點。
《報告》發現,全國50.6%的受訪者在日常出行中會選擇包括地鐵和公交在內的綠色出行方式。

67%的受訪者表示愿意響應城市綠色出行創建行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碳行動”,轉換高碳出行方式,選擇更加綠色低碳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47.6%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出于低碳環保的考慮,選擇綠色出行。

在“地圖應用中哪些現有功能讓你選擇綠色出行”問題中,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碳普惠平臺對其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具有激勵作用。

在“地圖應用新增哪些功能會讓你選擇綠色出行”問題中,調研發現,將個人減碳量賦予一定的交易屬性對受訪者吸引力更強。67.7%的受訪者認為地圖導航應用中新增個人減碳量可以用來交易,或兌換等值禮金、消費券等這一功能,更能夠吸引其選擇綠色出行。57%的受訪者認為建立個人碳賬戶展示個人減碳量也能刺激其綠色出行意愿,48.9%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將個人減碳量捐贈給公益項目,碳普惠的激勵措施和綠色出行得到朋友和社會認同可以讓激勵用戶選擇綠色出行。

《報告》研究綠色出行案例發現,以騰訊地圖為代表的數字化工具,有助于綠色出行的普及和城市“雙碳目標”的實現。數字技術和數字化工具的應用已成為促進綠色出行的主要手段之一。
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深圳市民通過騰訊地圖綠色出行平臺,搭乘公交和地鐵綠色出行,全年實現減少CO2排放約50萬噸,相當于約42萬輛燃油車(排量1.5L)停駛一年的減排量,或約3.5億棵樹、8萬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一年產生的碳匯量。
最后,《報告》對數字化工具助力公眾綠色出行給出了展望和建議。建議向公眾推廣和普及綠色出行數字平臺,應用“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各方參與,全民行動”的多元化碳普惠機制,打造更多趣味化的數字減排及記錄工具,擴大激勵范圍,提高激勵力度,激發居民綠色出行意愿,促進城市低碳化、綠色化的智慧交通體系建設,推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持續健康發展。
來源丨碳中和國際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