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用文物普查守護歷史、傳承文化

文物是人類歷史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文物的保護和管理面臨諸多挑戰。為了更好地守護歷史,傳承文化,文物普查顯得尤為重要。今年,我國將啟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這是我國時隔16年再次啟動文物普查,而這次文物普查也將是我國在“十四五”期間最大規模的文物保護行動。本文將就文物普查的意義、方法、面臨的挑戰及未來展望等方面進行探討,以展示文物普查在歷史文化保護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文物普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距離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已經超過十年,這十年間,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由于“考古前置”政策落實到位,大量歷史文物被發掘出土,各地新增文物數量龐大,所以再次開展全國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很有必要。
文物普查是一項系統性的文化工作,旨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國文物的保存狀況、種類、數量、歷史價值等信息。通過普查,我們可以有效發掘潛在的文物資源,為文物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具體而言,文物普查的重要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保護文化遺產:通過對文物的全面調查和評估,我們可以了解文物的保存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防止文物進一步損壞。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自2007年4月開始,到2011年12月結束,全國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超過76萬處。
促進研究學習: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文物的深入了解,可以揭示歷史文化的內涵,為學術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和信息,推動學術發展。
傳承歷史文化: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普查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促進文化傳承和發展,激發民眾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促進文旅發展:許多文物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成為旅游文化資源,吸引游客前來參觀、了解,從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文物普查的方法和技術
為了確保文物普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我們需要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調查和測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勘探和測量,獲取文物的精確信息,包括位置、形狀、尺寸等。
無損檢測:運用科技手段對文物進行無損檢測,分析文物的材質、結構、工藝等,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和藝術特色。
文獻調查:查閱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和相關故事,加深對文物的認識和理解。
GIS技術: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將文物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進行整合,方便查詢和分析。
無人機調查:利用無人機進行空中拍攝,獲取文物的精確信息。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傳統調查方法中存在的盲區,提高普查的準確性和效率。
記錄和整理:對文物進行詳細記錄,包括文物的名稱、年代、材質、工藝等信息,以及文物的保存狀況和歷史價值等。這些信息將被整理成檔案,為今后的文物保護、學術研究和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公眾參與:通過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鼓勵公眾參與文物普查工作,擴大普查的范圍,提高普查的全面性。

當前文物普查面臨的挑戰
文物普查面臨的挑戰包括保管條件亟需改善,專業人員匱乏,以及新納入普查范圍的非文物單位收藏的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問題開始顯現。
具體來說,全國平均每名保管員保管文物兩千余件,基層保管員兼職現象普遍,文物保護修復設備不完備,修復技術人員缺乏,難以滿足文物保護需求。此外,大多數基層單位保管條件差,庫房面積小,柜架陳舊,文物得不到妥善保管。少數單位沒有文物庫房,部分珍貴文物沒有專柜囊匣保管,長年裸露在外。還有一些新發現新認定文物后續保護措施沒有到位,存在安全隱患。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在工作的深度、廣度和工作質量上,都將明顯高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但全國文物普查的主力并未改變,依然是基層文物保護系統干部。”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副省長熊繼軍說,目前基層文物系統特別是縣級文物系統面臨著人員短缺、技能不足、硬件欠缺和政策保障不力等若干普遍性問題,有必要在四普工作全面開展之前,預先有針對性地解決基層文物工作的這些典型性問題。

文物普查的未來展望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文物普查的技術和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未來,我們可以通過更加先進的科技手段,如遙感技術、三維掃描技術等,對文物進行更加精確的測量和無損檢測。同時,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對文物數據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揭示更多歷史文化內涵。
數字化和智能化: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將文物信息進行數字化轉換和智能化處理,建立數字化文物檔案和智能化管理系統。這將提高普查的效率和準確性,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保護文物信息的安全。
多學科融合:將文物普查與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信息技術等學科進行融合,綜合利用各種信息和技術手段,提高普查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擴大普查范圍:將文物普查的范圍擴大到更廣泛的領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建筑、文化遺產等,包含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重點對已登記、認定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復查,同時調查、登記、認定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
“讓文物活起來”: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挖掘文物價值,讓文物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進而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如何通過宣傳展示創新,讓文物活起來,值得各地深入研究。
公眾參與和文化傳承:未來文物普查還將更加注重公眾參與和文化傳承。通過加強與公眾的互動和交流,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文物普查工作,促進文化傳承和發展。同時,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等活動,通過多種融媒體手段,將文物的知識和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我們的歷史文化。
總之,文物普查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文化工作。通過普查,我們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文物的保存狀況和歷史價值,為文物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文物普查對于弘揚民族文化、促進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將繼續加強文物普查工作,不斷改進和完善技術和方法,讓文物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撰稿 | 陳澤璽 清研集團文化創意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