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期待的社會變化之七:“四化”提升公眾健康教育水平
近日以來,新冠肺炎防控取得明顯進展,全國大多數省份已經實現新增確診零增長。有專家預測,新冠肺炎疫情有望在4月底結束,疫情總會結束,但值得我們反思和總結的很多,薄弱的公眾健康教育應在反思之列。
公眾健康科普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素養的重要舉措。健康科普教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以改變行為為目的,采取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手段,同時要注意需求評估與效果評價。健康科普信息傳播的主力軍,要了解受眾對健康信息需求的心理,了解媒介特質并用好媒介,培養相關人員將專業知識技能轉化為科普進行傳播的能力。健康科普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必須考慮受眾,也就是不同類型的公眾對科普知識的接收方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作。
一、疫情暴露“硬核”科普過少
疫情期間全國各地、線上線下都對新冠疫情進行了科普,多地運用“全媒體”,實現了防疫健康科普“全覆蓋:電視、廣播、報刊、微信、微博等媒體廣泛宣傳;海報、折頁、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宣傳資料發放到社區、企業、交通口岸;移動電視屏幕、智能電梯屏滾動播出防控知識視頻;社區橫幅、戶外電子屏、宣傳欄、黑板報等也被廣泛利用,持續宣傳衛生防護知識。
疫情期間也催生了 “科普網紅”: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主任張文宏憑借專業身后的知識背景和妙語頻出,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男神”,迅速走紅;“人不能欺負老實人”“防火防盜防同事”也成為張教授的實力金句。疫情當前,醫療相關機構和專家應該承擔起科普的責任,提升科普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增強公眾防護意識和能力。但是在本次疫情中,這樣的“硬核”科普我們看到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二、公眾期待多樣化的公共健康教育方式
健康科普教育,方式方法很重要。對于強化公眾安全知識教育的方式,調查結果顯示,七成的受訪者期待通過宣傳片(公益廣告、電影、錄像等)的方式進行,64.42%的受訪者希望“在重大安全事件發生地,設立相應主題公園、展覽館”等方式進行安全知識教育,還有63.46%的受訪者期待國家“組織社區層面開展傳染病防控、災害預防等安全知識講座”。
三、堅持“四化”建設,構建健康科普教育長效機制
疫情之下暴露了我們健康教育專業程度低、零散不成體系的問題,清研智庫建議要堅持專業化、體系化、可視化、常態化的原則,構建公眾健康教育的長效機制。
(一)專業化:充分發揮健康教育機構和專家的作用
健康科普必須要堅持科學性、權威性、專業性,必須充分發揮醫療教育機構的職責功能,積極開發和推廣健康科普知識傳播的支持工具,利用文字、音像等傳播材料,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制定符合公眾需求的的傳播策略,用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方式來引導公眾掌握科學知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對科普專家團隊的管理,建立有效的健康科普工作管理、考評和激勵機制,并對健康科普教育的傳播效果和干預成效進行考核評估,確保切實做好科普教育工作。
(二)可視化:充分發揮全媒體互聯互通作用
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健康科普教育也必須進入互聯網+時代。健康科普知識在全媒體時代呈現出互聯互通互動等特點,極大地提高了健康科普的傳播效果。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進一步合作。充分利用“兩微一端”以及短視頻等新媒體資源,構建和運用媒體矩陣,針對不同人群推送個性化健康信息和建議,實施互動式、差異化傳播策略,建立“互聯網+精準健康科普”的傳播方式,實現線上線下資源疊加整合。
(三)體系化:支持健康教育全鏈條發展
有效的健康科普教育需要政策環境的支持、社會氛圍的營造、各類傳媒的配合、知識體系的積累、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等,需要了解不同受眾的健康科普需求、對媒介的偏好,因此需要進行系統性規劃,體系化發展。健康科普教育的體系化在頂層設計上需要建立體系化的政策,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的健康科普教育人才,針對不同人群開發更多滿足其需求的健康科普教育產品;規范全國范圍內的媒體合作渠道,同時對各類媒體發布健康科普類信息加強內容審核,強化監督管理,確保信息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建立醫學研究機構與健康科普教育的銜接機制,將研究成果進行科普性轉化,提高公眾健康教育水平;實現健康科普教育全媒體、全方位、全鏈條的體系化發展。
(四)常態化:將健康教育融入公眾日常生活場景
健康科普教育從本質上而言應該是一種全民教育,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健康科普不僅僅是聽報告,更應該走進社區、企業、家庭,讓健康科普資源能夠流動起來,讓全民能夠共享健康科普成果。在健康科普工作中應當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創新發展傳統科普手段,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網絡意見領袖和明星的影響力,積極探索健康科普工作在社區、學校、家庭、企業的常態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