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聚焦農業產業化集群,向高附加值農業轉型
新冠的流行凸顯了高附加值農產品(HVP)價值鏈發展的必要性,以在農村地區創造新的收入和就業機會。此外,向以HVP為導向的農業過渡對于實現無貧困、無饑餓、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提高農業收入對于實現糧食安全和促進可持續農業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核心問題是如何促進亞洲國家向HVP導向型農業轉型。
最有希望的戰略之一是基于集群的發展方式。集群被定義為 “由技能、技術、供應、需求或其他聯系密切相關的產業群”。以集群為基礎的發展方法涉及公司集團、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的合作行動,以提高特定地理區域內相互關聯的經濟活動的競爭力。對發展中國家基于集群的產業發展的實證研究表明,集群也可以成為HVP價值鏈發展的有效機構。事實上,在許多國家發現了許多成功的農業集群。例如,下圖顯示了一個農業集群的結構。在該集群中,農民是企業家,他們將農場視為企業。他們不僅僅是種地,而是經營復雜的企業,雇傭工人,協調團隊分工,并與外界合作。換句話說,創業型農民不僅擅長生產,還擅長分級、營銷、品牌和管理。在集群下,創業型農民和創業型農產品加工商通過合同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還享有與以下行業的聯系:(i)地方機構,如政府機構;(ii)支持農作物種植的行業,如種業;(iii)支持農作物加工的行業,如包裝業;(iv)其他相關行業,如旅游業。

發展中國家發展農基產業集群的五項戰略包括:首先,必須將集群內的利益相關者動員成各種團體,如農民合作社和農產品加工者協會。其次,必須通過其團體對集群中的利益攸關方進行培訓。具體而言,必須向農民、種子公司和苗圃經營者提供改進栽培做法的培訓。此外,還應該對農民進行分級、營銷和管理方面的培訓。此外,還必須對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管理培訓。第三,必須促進每個群體內部的集體行動,以及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之間通過合同建立的縱向聯系。第四,必須建立一個實施質量標準的監管框架。最后,必須建立項目管理單位,以協調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促進基于集群的農業轉型方式。
要通過集群式發展方式支持向高附加值農業轉型,就必須進行研究和開發。雖然有大量與各行業集群發展有關的研究和舉措,但很少關注農業部門的集群。因此,國際研究界可以通過幫助設計一項有效的戰略,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以農業為基礎的集群,為轉型作出貢獻。此外,各國政府和捐助方也可以通過支持旨在加深對農基產業集群舉措、結構和成果的理解的研究項目來作出貢獻。
作者Kaittisak Kumse,?Tetsushi Sonobe?and?Dil Rahut,來源Asia Path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