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哪些難題亟待破解?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而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金鑰匙。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精準識別并滿足不同年齡階段農村人口最關鍵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前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教育、就業和養老,是我們亟待破解的難題。
農村教育水平
受教育程度是決定人口素質的重要因素,且受教育水平與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關。據2020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3萬元和1.7萬元。顯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此外,教育水平的差距還會導致不平等的代際傳遞。目前農村居民的代際收入流動性顯著低于城市居民。提高農村人口的教育水平是緩解城鄉不平等,促進城鄉均等化發展的根本之策。
隨著農村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雖然在“量”的層面上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但是在“質”的方面上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一是由于農村學校的特殊地理分布。國家關于農村學校布局調整,首先強調的是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實現及受教育機會的獲得。然而,政策傳遞到一些地方,卻產生了不小的變形。許多地方政府把目標定位在“通過擴大校均規模實現資源最優化”。如此一來,相比家門口“小而美”的學校,過度集中造成學生上學時間和經濟成本增加,反而可能得不償失。二是師資等“軟件”建設急需跟上。不少鄉村學校在教師招聘方面存在“招不到、留不住”的困局,缺乏優秀的師資。在這方面,政策應著力通過提高待遇、支教交流、輪崗培訓、評優評獎以及遠程教育等機制,確保農村學校的師資質量和教育水平。
留守少年兒童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教育方面的問題,而且是我國社會發展階段中的一個特殊產物,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一方面,父母外出務工可能導致留守少年兒童在心理健康等非認知能力上發生障礙,并帶來長期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流動少年兒童在流入地仍然面臨不能與戶籍少年兒童同等機會接受義務教育的困境。鑒于此,流入地政府可以通過將流動人口教育需求納入公共服務規劃、興建更多公辦學校、政府出資購買民辦學校學位的方式加大普惠教育供給,破除戶籍制度造成的壁壘,營造一個關愛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的社會環境,加強并完善對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體系。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對于青壯年人來說,無論是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關鍵的需求是高質量的就業機會。目前,非戶籍人口在城市就業市場中還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就業質量較低,在工資水平、保障水平方面都有待提高。流入地政府應積極推進非戶籍人口的“市民化”待遇,使得這些從農村轉移過來的非戶籍人口能夠在各方面融入城市,最終實現完全的城鎮化。
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是農村居民獲得非農就業機會的主要地域。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加快,特別是產業振興的推進,也將為農村勞動力年齡人口提供越來越多的高質量就業機會。縣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可以為農村居民就地提供大量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的機會。
農村勞動轉移就業是一個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農村人口結構中青壯年數量的不斷減少,對農村的人口結構和就業選擇產生極大的影響。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問題,我們要從鄉村振興戰略的高度給予重視,不斷總結經驗和做法,使農村勞動力能快速有效地實現更高質量的轉移就業。
農村養老服務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老齡化水平城鄉差異明顯:從全國看,鄉村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23.81%、17.72%,比城鎮分別高出7.99、6.61個百分點,比六普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4.98%)上升約8個百分點,比六普城鄉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差距(3.19%)高出4.8個百分點。可以看出,城鄉老齡化差距正在不斷拉大,鄉村老齡化程度更高、更嚴重。因此,農村養老問題,需要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局來統籌。
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以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趨勢的繼續,留守農村的老齡人口容易陷入“老無所養”的窘境。農村老齡人口大致可分為兩個不同類別的群體。第一類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入城務工的鄉城流動人口,隨著年齡增長與城市就業困難開始“落葉歸根”;第二類是一直在農村務農的農村老齡居民。這兩個群體都面臨非常嚴峻的醫療健康方面的挑戰。對于前者而言,他們在城市務工多年,部分人在安監、職業防護不達標的環境下從事勞動,面臨諸如塵肺病、工傷等職業病的困擾,又未能充分享受到城市的社會福利制度保障。對于后者而言,他們常年從事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所致的慢性疾病,以及農村相對較差的公共衛生水平,都對他們的健康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雖然當前農村已經建立起廣覆蓋、保基本的醫療保障體制,但保障水平與醫療服務的質量還比較低。而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導致農村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逐年增加,對傳統的養老格局形成巨大挑戰。
有鑒于此,在政府的支持下,結合農村“熟人社會”的特質,社區養老模式或許是農村養老可探索的有益思路。較城市社區而言,農村的社區互助養老除了具備天然優勢,可以發揮鄰里互助、熟人互助的作用外,還可以通過組建老人互助小組、老年協會、時間銀行等形式,建設農村幸福院、養老大院等互助養老服務設施,打造農村社區的互助養老體系。這樣一來,農村的老年人可以在引導下相互照顧,開展、參與各類常規體檢、組織活動、節日慰問、治安聯防、緊急救助甚至生病喪葬方面的照料活動。
此外,在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建設美麗鄉村與“三清三拆”等政策的基礎上,還可以充分利用村莊的集體資產以及有利的社區環境,例如對村莊的舊學校、舊廠房等集體資產進行養老院的改建,并依托村集體經濟收入對養老院開支進行補貼,包括聘請專業化的看護人員和醫護人員,對老人健康做到及時監測精準對接。同時,與養老相關的社會服務下鄉,也能依托這些養老平臺開展服務,容易形成規模經濟與平臺效應。只有從“硬”的資金保障和“軟”的服務到位兩方面同時著手,才能從根本上全面解決農村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
總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只有始終以人民為中心,讓不同年齡農村人口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和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才能更有成效,更見實效。
來源:學習時報(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