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 | 這個畢業季,近九成00后想過換個城市生活
畢業季來臨,許多年輕人又開始思考起那個亙古不變的問題——選擇哪個城市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近幾個月,包括應屆畢業生在內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社交平臺上“蹲城市”。他們中有人列出了自己對宜居城市的需求,蹲一個名單;有人針對某個心儀的城市定向發問,蹲一個結果;也有人蹲來了理想之城,實時跟進自己遷徙后的新生活。
而年輕人對于宜居城市,都有哪些標準?年輕人票選出的熱門宜居城市又有哪些呢?近日,針對“蹲城市現象”,小紅書發布了一份《蹲個城市:年輕人選擇城市新需求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多個維度呈現了年輕用戶選擇城市的新標準。從報告中可以看出,年輕人心目中的宜居城市,除了廣州外,北京、上海、深圳等超一線城市均不在列。

重塑“安居樂業”和理想城市
報告顯示,超8成受訪者有想換個城市生活的想法。而對于當下關注度最高的00后而言,近9成想過換個城市生活,35.7%的人“經常在想,會主動尋找備選城市”。

以往,年輕人選擇一個城市定居無外乎兩條路:有闖勁想拼搏的人在北上廣深里徘徊,謹慎穩重安土重遷的人則要回歸家鄉。然而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出,這屆年輕人變了——不單是安居樂業的定義變得多樣,理想之城也被勾勒得飽滿。數據顯示,一個城市是否能吸引年輕人,不再局限于工作機會和商業發達度,生活性價比才是人們最關心的因素。

比起純粹的物質條件,年輕人更在乎的是“生活性價比”,即生活品質和工作強度的調和關系。顯然,不少一線大都市996的日程安排便不具高生活性價比。小紅書用戶@大風今天發財了嗎 畢業時選擇定居在東莞。東莞是她目前遇到的最具“性價比”的城市,在這里,生活品質和工作強度可以達到一種合理的平衡。“如果要保持現在的生活水平,我選擇上海的話要達到三萬二的月薪,但我不愿為那三萬二的工作強度買單”,她說。 不過她也坦承,幾年前東莞似乎并不是個最佳的選擇,不過這幾年隨著城市資源愈發平均的分配,她目睹了一批城市的崛起,它們對年輕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除了“性價比”之外,年輕人同樣在意的是一座城市所能帶來的“生活的質感”。
報告顯示,年輕人對宜居城市有了新的需求,除了以往經濟、基礎設施等常規標準外,現在的年輕人對生活細節和質量提出了更多明確的要求。


小紅書用戶@阿biu和二佳 去年開始走遍中國116個地方,最后來到青島從零開始生活。青島對他們來說就是具有生活質感的城市,以交通為例,“青島地鐵很發達,比如摘櫻桃,能直達村口,非常方便”。他們現在準備去青島鄉下找個小院租下來,有個菜地或果園,就是有滋有味的生活。他們在小紅書“蹲小院”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同樣遷徙青島的年輕人,有人開咖啡館,有人在海邊種茶,也有人經營起面包店。“質感不是儀式感,不是偽精致,而是一種喜樂舒服的狀態”,@阿biu和二佳 說。
選擇向無數陌生人發問,
成為“蹲一族”的新社交方式
擇一城而居,從來都是件大事,這背后常常需要從初始的好奇、中途的不斷發問,到最終的篩選和實地考察,無法一蹴而就。 報告顯示,有74%的00后傾向于通過上網沖浪選擇城市,他們是唯一首選通過上網詢問網友來選擇城市的一代。作為伴隨互聯網成長的一代人,選擇合適的社交平臺交流是種靠譜且舒服的體驗。

對于“蹲城市”的年輕人來說,小紅書就像是“生活貼吧”,每一個正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在拋出靈魂一問的年輕人,都不是孤軍奮戰。@阿biu和二佳 初到青島之后,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一個征集,想要尋找一個宜居的小村子。他們發現,不少青島本地人都會建言獻策。他們一共已經收集到了35個村子的推薦,開啟了考察之旅,并把這些村子都整理了出來,分享給同樣熱愛鄉村生活的人。

“蹲”去了昆明的小紅書用戶@Hoijam 很喜歡小紅書的氛圍,他從中感受到了鄰里的煙火氣。例如他因為喜愛菠蘿,曾發布筆記詢問昆明哪里可以買到好吃的菠蘿。不少本地人在他的評論區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以至于他人還沒去昆明,便已準確掌握了10塊錢到手12個小菠蘿的水果商店位置。在討論菠蘿之余,熱心的昆明人還會提醒他夏天哪里容易發水,哪里是居住的雷區等等。
因為素不相識的網友留言,@Hoijam 不僅獲得了大量的資訊,同時也感受到了當地人的淳樸友善。這使他對前往昆明生活充滿了信心。 當然,不僅是大家在評論區建言獻策幫助了“蹲城市”的年輕人,“蹲”到城市的發問者也把收集來的信息分享給更多人。小紅書用戶@神經蛙 就是不少人的靈感繆斯,他扮演了一個“數據整理師”的角色。 宜居城市征集的筆記發布后,一共獲得了596人次的實名推薦。他最終把提名超過5次的城市制作了列表,分享給有類似需求的網友們,供大家篩選并按圖索驥。

許多年輕人看到后,都紛紛放進了自己的收藏夾,也許總有一天會用的上。
“蹲城市”不是躺平,
而是年輕人對城市的新要求
在小紅書上“蹲城市”,其實反映出年輕人更底層的價值觀的變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龔順看來,“這是一種‘后物質主義’時代價值觀的體現。”“后物質主義”是美國社會學家羅納德·英格爾哈特提出的概念,用以總結發達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價值觀——滿足了物質需求之后,人們勢必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成長于經濟高速增長、互聯網高速發展時代下的00后和95后,更展開雙臂擁抱這種價值觀。他們要生存,但更要生活。就業機會和商業發達程度只是衡量一個城市魅力的維度之一,年輕人還會有更多個性化的觀看視角來考察一個城市。因此,以往以“北上廣深”為首的階梯型城市體系被打散,城市愈發被建構成一個平行的體系。
選擇一線大都市不一定是想要加入內卷,選擇安逸的小城市也不一定就意味著躺平。“蹲城市的眾多條件,本身就說明了年輕人對自己的生活是有標準的。”在龔順眼里,”蹲城市”現象還給城市未來建設方向帶來了啟發,“城市有什么特征吸引高學歷人才,年輕人如何實現自我價值,這些是需要年輕人告訴政策的。”因此,年輕人擇一城安居樂業,而一城也需要了解年輕人從而變得更宜居,這從來不是一個單項選擇,而是一場人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就像小紅書用戶@阿biu和二佳 ,正在踐行的是一種體驗式生活,而非扎根式生活。 他們各自生活過不少城市,從東部大都市深圳、上海、杭州到中西部城市武漢、大理等,他們認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追求,因此想要到不同的城市體驗生活。“我們看待城市的方式,并不是因為不喜歡A而被迫選擇B,所以不存在逃離北上廣之說,我們選擇的每一個城市都是Plan A。離開上海,只是因為完成了來上海的目標。”阿biu說。
在@阿biu和二佳 等年輕人身上,我們觀察到當代年輕人的遷徙已經跳出了“被迫逃離”的窘迫和“說走就走”的魯莽,擇一城而居,是簡單純粹的決定,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向外探索,總是建立在向內發問的基礎上。新一代的年輕人,總會找到新一代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