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從歐洲能源危機看中國電力能源政策調整方向

今年2月以來,由于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價格暴漲,迫使歐洲采取一系列令人絕望的政策,一邊讓民眾負擔更高的能源價格,一邊讓大型企業一個接一個的出逃。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多國,甚至考慮在這個寒冬實施能源配給制,能源短缺已對歐洲各國經濟、民生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這場能源價格危機表面上源于俄烏戰爭,但實際上在此之前就已開始逐步走高,其爆發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而對歐洲能源危機爆發原因的探索對我國維護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將以歐洲能源危機為樣本,分析其爆發的外在和內在成因,希望以此為中國維護能源安全提供借鑒性的啟示,并探究在歐洲能源危機爆發后中國電力能源政策的調整方向。
歐洲能源危機的外因分析
一是油氣市場供需關系失衡,導致油氣價格飆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全球油氣消費需求銳減,油氣價格一度跌至負值,傳統能源開采業及能源輸出國紛紛削減投資和產量。隨著疫情好轉能源消費需求逐步回暖,但油氣生產恢復相對滯后,加之OPEC和部分非OPEC產油國(OPEC+)組織繼續聯合控產,市場供需缺口持續加大,導致油氣價格快速上漲。
?
二是極端氣候導致可再生能源嚴重不足,造成天然氣、電價飆升。英國能源公司SSE曾表示,由于干旱低風,公司2021年4-9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比預期降低32%,德國、丹麥能源公司也存在類似情況。與此同時,受極端天氣影響,能源需求激增,極大消耗了歐洲天然氣庫存。2021年9月底,歐洲天然氣儲存設施負荷水平僅為74.7%,跌至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該數值在2019年曾高達97%。①

歐洲能源危機的內因分析
歐洲激進能源政策導致對綠能和天然氣過度依賴。2015年以來,歐洲大力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幾乎所有對于“舊能源建設”的投資在歐盟議會都難以通過。為迎合歐洲環保運動,在默克爾執政時期,德國先后關閉境內多家核電站及煤炭發電廠,用風能等清潔能源替代。據悉,2020年歐洲風電、光伏、核能等清潔能源占能源總量的28%,原油占32%、天然氣占26%、煤炭僅占14%。另外,不僅能源投資由傳統能源轉向清潔能源,歐洲多地核能及煤炭發電廠也在能源改革中被拆建成了綠色公園,這種結構性的能源投資不足讓歐洲一旦遇到危機將很難掉頭擁抱舊能源,在能源政策上歐洲可謂是作繭自縛。②

在歐洲激進綠能政策制定者的構想中,因綠能受干旱、陰雨及無風等天氣影響,存在供應不穩定問題,作為后備方案,即綠能不穩定,則用“天然氣發電補充”,尤其依靠北溪一號和二號兩大動脈來解決綠能不穩問題。③
俄烏開戰前,歐洲已因天氣原因導致綠能供應不足,又恰逢疫情徹底放開,用電需求井噴,歐洲只能緊急加大天然氣購買,加強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依靠北溪管道支撐能源供應。然而北溪管道爆炸后,后備方案無法實行,歐洲能源供應無法跟上,因此導致能源價格頻創歷史新高,整個歐洲只能無奈高價從美國購買液化天然氣。

面對天然氣價格的高漲,歐洲各國領導人在布魯塞爾會議上同意聯合采購天然氣,同時呼吁加快與挪威、美國等“可靠”能源生產國的談判,利用歐盟總體經濟影響力降低能源采購價格。上述行動表明,歐盟國家正在尋求更為多元化的能源供給結構,從而降低對某一國家或某一單一能源類型的依賴。

歐洲能源危機給中國帶來的啟示
歐洲能源危機扎扎實實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鐘,當然也包括中國,除不可控的外部因素,這里必須注意兩大問題:一是避免過度激進的綠能政策,二是避免依賴單一能源供給結構。
能源政策方面
2021年9月1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過去十余年時間里,能耗雙控很大程度上成為驅動中國能源轉型和低碳發展的重要指揮棒。《方案》同時指出,“十三五”以來,能耗雙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能源消費總量管理缺乏彈性、能耗雙控差別化管理措施偏少等問題。尤其在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新目標、新形勢下,一些省份面臨嚴峻的能耗雙控壓力,不得不采取限電、限產等措施,給經濟帶來沖擊。去年涉及十余省份的“限電潮”,影響巨大,其很大原因在于“能耗雙控”,從而讓“雙控”制度調整、改進需求變得愈發迫切。

歐洲為了環保,讓國家能源安全墜入極危險境地,這個慘痛教訓足以讓中國有所改變。過去的“能耗雙控政策”,已經無法適應當下危機四伏的國際能源安全環境。2022年起,我國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簡言之就是針對十四五規劃的能耗強度目標考核,保留適當彈性。如,由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且在五年規劃當期投產達產的有關重大項目,綜合考慮全國能耗雙控目標,并報國務院備案后,在年度和五年規劃當期能耗雙控考核中對項目能耗量實行減免。這很大程度回應了一些地方的訴求,將重大產業項目的能源消費量實行計劃單列,從而保證我國能源政策的“彈性”。

能源供給結構方面
我國應該避免重蹈歐洲能源供給結構單一的覆轍,天然氣以自主為主,進口為輔,且進口來源國多元化。現在天然氣占中國能源比重較低,但今后會大幅提升,而能源供應受地緣政治影響極大,中國將堅持貫徹“自主供應為主,進口為輔”的能源供給結構,保證起碼六成天然氣供應緊握在自己手中,在另外四成中,以美國、俄國進口為主,不依賴任何單一國家。

同時根據我國能源電力發展趨勢:一是近期煤碳仍將是我國消費占比最大的能源形式,但煤炭消費占比呈下降趨勢;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且該情況近期將持續存在。二是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將持續提升。
基于此,我國需要要同時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多種清潔能源,突破儲能技術和智能數字化技術難關,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同時推動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優化組合,更好地保障能源安全。
此外,核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在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緩解能源輸送壓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發展潛力。核能發電以安全、高效、清潔的方式供應電力,同時又解決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并且能對發電波動性強、不易調度以適應電力需求的可再生能源形成很好的補充。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是能源轉型過程中現實的選擇。特別在能源轉型初期,要加大科技創新和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電力輸送通道和調峰電源建設,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納與電網安全,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打下堅實基礎。④

總而言之,我國未來電力能源政策要吸取歐洲兩個教訓:一是不能為了環保而采取激進能源方針,能源安全大于環保;二是基于國情,提升煤炭發電技術,同時發展多元化能源供給結構,盡量將能源供應的大頭掌握在自己手中。⑤
參考文獻
① 于宏源,張致博.歐洲能源危機及其啟示[J].能源,2022(04):25-27.
② 呂建中.歐洲能源危機的啟示與思考[J].世界石油工業,2022,29(01):2-7.
③ 看著歐洲慘烈教訓,中國能源政策的重大調整-江平舟的文章-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573329022
④ 李言瑞,安巖,孫善星,胡健,陳超,劉洪軍.歐洲能源危機原因分析及對我國核電產業發展的啟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08):13-15.
⑤ 王軼辰. 歐洲能源危機帶來的啟示[N]. 經濟日報,2022-01-06(006).DOI:10.28425/n.cnki.njjrb.2022.000067.
撰稿 | 范博俊 清研集團能源電力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李偉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