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新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思考
智慧城市這一概念,是在2008年11月,由IBM提出的。當時的這個概念從技術發展的視角來看,是建設通過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實現全面感知、泛在互聯、普適計算與融合應用的數字化城市。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普遍意義上的智慧城市仍舊需要以各類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基礎,但卻更為注重城市各類信息的共享、城市大數據的挖掘和利用以及城市安全的構建和保障,通過這些技術打通傳統智慧城市的各類信息和數據孤島,實現城市各類數據的采集、共享和利用,建立統一的城市大數據運營平臺。
隨著對智慧城市的研究不斷深入,智慧城市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拓展。我國各級各類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從技術導向、注重建設階段全面轉為成效導向、突出運營階段,技術架構和業務板塊也相對固化成熟。如何解決好政府與市場、全面與聚焦、應用與創新的關系,建立更為高效、順暢、有機銜接的組織機制、管理機制、運營機制、合作機制,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各地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相關政策回顧
從我國來看,智慧城市是我國大力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方向,是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高級階段。智慧城市發展的本質是融合,將信息化建設和城市管理相融合,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等智能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分散的信息化系統整合起來,通過一個數據化可視平臺,將城市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通過數據平臺進行統一管理,具有感知化、物聯化、共享化和智能化的特點。
近年來,我國城市正處于新舊治理模式交替、城鎮人口快速上升、信息技術蓬勃發展階段,智慧城市的出現和建設發展也順應了我國城市化發展需求。從2008年到2014年,國內的智慧城市建設主要以各部門、各地方獨立建設為主,相對分散與無序。2012年,住建部發布《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并于2013-2014年之間相繼發布三批試點工程,試點數量達到290個。2014年,我國成立了“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部際協調工作組”,各個條線部門之間開始協同指導各地方的智慧城市相關建設工程。同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等概念。2021年開始,國家及地方“十四五 ”發展規劃陸續出臺,許多城市把建設智慧城市作為未來發展重點。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繼續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要求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智慧縣城。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和推進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諸多問題,例如信息孤島普遍,智慧城市建設標準難以統一,建設成果參差不齊等。具體來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建設標準不統一 建設水平參差不齊
如何將物聯網等智慧城市核心技術進行標準化使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難題。目前我國華東與華南地區智慧城市建設水平明顯高于全國其他區域;東北、華北、華中、西南四個地域較為相近,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而西北地區總體建設水平較低,需要加強開發。并且在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其他衍生問題,例如,各個城市、部門數據格式乏統一性,無法以理想的狀態達成協同發展的目標,這些問題都為智慧城市數字化發展帶來較大困擾。
信息系統煙囪林立 數據孤島現象普遍
不同地區政府、部門、行業之間信息系統數據庫中的數據往往無法互通,只能在各自數據庫中儲存,無法統一進行利用,缺乏整體全局視角。這樣一來,每個部門、每個業務系統的數據都相互分隔,就像海外一座座孤島,彼此無法連接,無法交流,海量數據不能實現融合,難以實現信息和數據共享,導致各自為政的現象普遍存在。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地有自己的健康寶平臺,但大多數平臺無法達到核酸及疫苗數據的互通共享,群眾跨地域出行需使用多地區的多個平臺,為群眾的出行帶來了一定的不便。
信息安全缺失,網絡風險日益提高
智慧城市數據建設必須確保數據資源在共享使用中的安全性。當前,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相關的應用程序數量、用戶數量日益增加,由于平臺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參差不齊,網絡安全風險也隨之日益提高,數據泄露、黑客攻擊等都是典型的問題。例如:資金匱乏的城市與私營公司合作,后者承諾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出色的功能,但是不排除企業沒有以收集并出售用戶數據信息的方式來獲利的不良行為。
解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問題的相應對策
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在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需要結合國家宏觀政策,切實考慮地方實際需求,綜合衡量包括:平臺目標、數據主權、關鍵技術、法制環境、實現功能等各個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加強頂層設計也要求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各部門要建立并執行統一的建設標準、管理方式以及處理辦法。由數字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由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負責數據資源建設、應用等管理工作,構建“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大數據中心+大數據發展研究院+政府國有公司+大數據產業園”的五位一體工作架構是目前十分具有借鑒意義的模式。通過這種基本模型結合地區現狀進行合理規劃,方便打通后續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重要節點。
不斷加強數據安全保障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必然離不開相關的數據平臺,其中涉及到的大量數據,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必須不斷加強平臺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落實等級保護、安全測評、電子認證、應急管理等基礎制度,建立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開放等各環節的安全評估機制。只有更好地保障數據安全,保障政府、企業和居民的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才能更好地收集、整理和運用數據,更好的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部分地區加大財政投入
目前,我國一二線城市,尤其北上廣深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投入和真正的實踐發展都是相對比較快的,但三四線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的財政投入還是相對較少的,各地財政應該緊緊圍繞高品質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加大資金投入,進一步補齊城市管理短板,著重加大“智慧商城”“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智慧公交”“智慧水務、智慧環?!薄爸腔畚锪鳌钡雀黝惻c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的財政投入,進行技術研發和精細化管理。
逐步完善配套保障機制
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都需要有配套的保障機制,配套的保障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信息數據孤島現象的出現。充分發揮保障機制的導向作用和支撐作用,能夠確保平臺規劃建設協調一致,才能更好的打破城市信息孤島,明確數據內容的采集部門、管理部門以及開放方式等,進一步完善智慧城市數據庫的管理機制。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抓住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重大發展機遇,積極推進智慧城市長效運營,有助于充分發揮海量數據資源利用,撬動經濟和社會數字化轉型。依托智慧城市智能中樞化、主體多元化、數據運營化的三大引擎,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提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同時也要推進智慧城市市場建設,建立市場聯通標準,優化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數字化建設,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形成更多商貿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
撰稿 | 李姝敏 清研集團文化創意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王焱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