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做好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及農業氣候區劃工作

2月13日,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其中明確要求,研究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工作,優化完善農業氣象觀測設施站網布局,分區域、分災種發布農業氣象災害信息。
農業氣候問題的重要性
農業氣候問題之所以這么重要,是因為每3—7年我國氣候就會發生一次較大調整,也就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切換。2020—2022年整體受拉尼娜現象影響,有利于北方冷空氣南下,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總體有利。特別是2021年7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下降,形成強拉尼娜現象。預計2023年秋冬季為厄爾尼諾影響,2023—2025年可能處于不利的氣候形勢場,易形成靜穩天氣,不利于污染擴散,將對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帶來不小壓力。
氣候變化給我國作物生產和糧食安全帶來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作物種植方式和傳統產區邊界變化,導致農作物種植界限北移和優勢產區轉移,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將面臨深刻調整。二是農業氣象災害加劇,病蟲害風險加劇,尤其威脅氣候敏感生態脆弱地區的糧食安全,對農作物和畜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帶來不利影響。三是國內農產品供需市場改變和國際貿易格局深度調整。

氣候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2022年7至8月,長江流域降雨明顯偏少,四川、重慶、江西等地遭遇罕見的高溫熱浪事件,高溫氣候范圍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強度之強,是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受高溫少雨天氣影響,多地旱情發展迅速,給農業生產、電力供應等方面造成明顯影響。
湖北共有30個縣市日最高氣溫破歷史紀錄,40℃以上高溫范圍和持續時間歷史罕見。氣溫高,蒸發量大,土壤失墑快,旱情發展迅猛。全省92%以上的區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氣象干旱。處于高溫核心區的重慶,7月以來,全市平均氣溫為31℃,平均降水量僅為102.2 mm,78.9%的土壤水分觀測站達到中度以上的土壤干旱,其中50.8%達重到特旱。重慶因旱飲水困難大牲畜5.36萬頭,農作物受災面積59.07千公頃,其中絕收9719.7公頃。高溫和干旱疊加導致長江中下游區域7省(市)農業生產受到全面影響,其中一季稻、玉米、棉花、茶葉、蔬菜等作物受災較重。盡管臺風“潭美”帶來的充沛降水使長江中下游地區高溫伏旱得到有效緩解,但前期部分地區一季稻、玉米等作物所遭受的危害已無法挽回;其中,湖南損失最重,貴州次之。

氣候變化導致我國極端氣象災害事件增多,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加劇。氣候變暖也導致我國病蟲害發生區域向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擴展,作物發育期提前、生長周期變短,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糧食生產面臨的風險加大。為此,啟動新一輪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的呼聲再起。
農業氣候歷年形勢政策
? 2007年,我國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了適應與減緩并重的原則;
? 2013年,我國在農業領域提出了加強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措施、提高種植業適應能力、引導畜禽和水產養殖業合理發展、加大農業發展保障力度等重點任務;
?2021年,我國將農業作為推進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十四五”規劃要求,提升城鄉建設、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中長期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研究。《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再次明確了農業在適應氣候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要本著趨利避害的原則,最大程度降低氣候變化風險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威脅,同時充分開發利用氣候變暖可能帶來的農業機遇;同年發布的《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中要求實施氣象為農服務提質增效行動。加強農業生產氣象服務,強化高光譜遙感等先進技術及相關設備在農情監測中的應用;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做好病蟲害防治氣象服務,開展種子生產氣象服務。建立全球糧食安全氣象風險監測預警系統。

農業氣候區劃及普查的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原黨組成員宋建朝表明,要掌握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主動權,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必不可少,“要對一段時間內區域氣候變化的趨勢有一個客觀分析研判,這樣方向性的氣候把握,對于農業結構、種植周期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的及時調整,都將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農業氣候區劃是以涉及農業的氣候指標為依據,如水、熱、風、光等,通過氣候學、農學、統計學、系統工程學等科學方法,分析農業氣候條件時間和空間分布的變化,歸納出不同區域農業氣候條件和特征,將相似的和不同的區域進行歸類劃分,從而指導農業布局和生產。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則是為了摸清“家底”及變化規律,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氣候指標,還需要分析與這些指標相適應的農作物品種生長特征,形成與不同類型農作物適應條件的氣候資源精細化分類,使氣候條件成為發展農業的有利資源,可以有針對性地加以利用。
目前,在全國已建成的天氣、氣候監測網基礎上,針對農業發展的需求,建設了653個農業氣象觀測站、70個農業氣象試驗站、2700余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基本覆蓋了全國主要的糧食主產區大宗作物和特色經濟作物。另外,全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體系初步形成,利用多源衛星資料開展了農作物長勢、農作物產量和種植面積、農業氣象災害等方面監測評估工作。

受技術發展水平限制,目前家政行業、護理行業、醫療行業等的數據仍未能及時相互更新,缺乏互動,使得資源間難以形成協同作用,導致行業數據無法整合,碎片化、孤島化較為嚴重。因此,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社會組織需進行多方合作,積極推進數字化平臺一體化,通過健康監測設備與醫院檢驗項目實現連貫性綁定,建立老年人健康信息共享機制,推動養老服務企業的信息共享,形成跨行業數據共享的格局。
相關案例
陜西省編制主要果樹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圖集:陜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和陜西省果業中心利用1991—2020年陜西及周邊省份氣象站和2010—2020年1000余個加密區域氣象站氣象觀測數據、1:5萬數字高程模型、果品產量品質及果樹物候資料、不同果樹氣象災害歷史災情信息等多源數據資料,基于GIS技術完成陜西7種主要果樹(蘋果、獼猴桃、鮮食葡萄、白梨、柑橘、大櫻桃、制干紅棗)精細化種植氣候適宜性與氣象災害風險區劃,研制出全省及其主產市和重點縣的氣候適宜性區劃圖85幅,以及不同果樹凍害、熱害、干旱、連陰雨、冰雹、干熱風等不同災害氣候風險區劃圖62幅,編制形成了《陜西省主要果樹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圖集》。該項成果為氣候變化背景下挖掘陜西優勢氣候資源潛力,從發展特色果業、優化果樹種植布局、應對氣象災害影響與危害,聚焦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

農業是與自然環境關系最為密切的產業部門,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作物的單產、結構與產業格局,波及畜牧業和加工產品。中國既是農業大國,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我國一貫堅持針對氣象變化采用減緩和適應并重,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的不利影響,最好的辦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適應措施。農業氣候區劃與農業氣候普查在于能夠明確增強農業適應性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地位,強化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頂層設計,明確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通過揭示農業氣候的地域差異,分區闡述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氣象災害,發揮農業氣候資源優勢,避免和克服不利氣候條件。適應氣候變化、增強農業的氣候韌性,既是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要求,也是提高農戶生計和福利的重要途徑,對于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撰稿 | 王瑩 清研集團智慧生態環境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李姝敏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