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黃河流域水污染的“防”與“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水污染防治是環境污染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河流湖庫水污染問題錯綜復雜,極大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水污染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雖然目前黃河流域水污染取得積極進展,但水污染狀況依然嚴峻,為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如何做好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在實踐中更加深入思考和探索。
清研集團陜西子公司研究團隊認為,黃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特別是在沿黃工業水污染治理方面,應堅持“防”“治”相結合原則,用制度和技術保障“河長制”在黃河治理中行穩致遠,真正實現以“河長制”促“河長治”。
黃河流域水質狀況
根據《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公報》中黃河流域265個監測斷面數據顯示: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1.9%,低于全國地表水Ⅰ~Ⅲ類平均值(84.9%),Ⅳ類占12.5%,Ⅴ類占1.9%,劣Ⅴ類占3.8%。較2020年相比,Ⅰ~Ⅲ類水上升2.0個百分點,劣Ⅴ類下降1.1個百分點,黃河流域水質呈現良好態勢。但在主要支流和省界斷面,Ⅴ類水和劣Ⅴ類水還占有一定比例,污染程度高,水質差,基本喪失水體功能。

2021年黃河流域水質狀況
工業廢水排放、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是造成黃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工業污染占比最大,大量沿河區域企業,如工礦、石油化工、造紙和紙制品、食品等企業,產生了包括COD(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金屬、高錳酸鹽指數以及揮發酚等在內的大量污染物。經過多年治理,黃河流域水質雖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但絕大部分支流還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一些支流常年處于劣Ⅴ類狀態,支流成為“排污河”,并有向黑臭水體轉變的趨勢,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問題還需進一步加強。
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梳理
隨著第一個《黃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五年規劃的出臺,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也隨即展開,從“十二五”《黃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0-2015年)》規劃再到《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的印發實施,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黨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2021年國務院印發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強化黃河流域環境污染系統治理,以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2022年《黃河保護法》的決議通過,意義重大,是在原有防治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具體的法律規定,在法治軌道上進一步提升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保護能力。

黃河流域圖
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點
黃河流經九省,水污染防治工作復雜艱巨,流域治理應符合統一的水污染治理原則,不同省份在流域水污染治理中應因地制宜,“防”與“治”相結合,尤其在沿黃工業水污染治理方面應加大防治力度,推進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
“防”——形成“法制監管+源頭控制+產業升級”體系
《黃河保護法》的頒布于法制層面上進一步推動了黃河流域保護防控,下一步要加強對上中下游沿黃企業的監管,使用先進監測裝備及預警技術,對整個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進行排查監管,并推動沿黃企業進行產業升級。

黃河流經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
對于上游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等地,在原有基礎上加強水源地的保護,做好水生態監測與調查,禁止一切在河源保護區的開發及利用活動。在甘肅、寧夏流域重點關注局部支流,如甘肅散渡河、祖厲河,寧夏清水河與苦水河,加強水質監測,嚴查一些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在企業發展中淘汰低效落后產業,發展自身產業優勢開發新興產業。
上中游內蒙古、陜西、山西等地,是能源與煤炭開采大省,煤化工企業眾多,污染集中,急需加強區域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產業與建設項目的源頭防控,向精細加工新興產業轉型,發展現代煤化工、新能源等產業。
對于下游河南、山東流域,以黃河三角洲為重點,加強水生態監測,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與服務業。
“治”——形成“節水減污+循環利用+技術創新”體系
節水就是治污,對于黃河流域工業耗水量大的地區,應重點控制能源、化工、建材等高耗水產業的急速發展,加大節水技術改造力度。

烏梁素海
工業園區企業間應進行串聯、分質聯合用水設施建設。針對汾河、涑水河、烏梁素海、湟水河等重點污染河流,開展廢水源頭減排、資源回收與廢水利用與毒性削減多目標協同處理,推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科研單位院校應針對相關企業對污水資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難點進行攻關與技術突破,提高再生水的使用比例。
能源水電、化工、鋼鐵、有色等重點產業推動清潔生產,研發高鹽廢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適用技術,創新廢鹽資源化與利用途徑,實現廢水零排放。
在流域問題治理上,通過創新治理模式,開展區域生態修復和生態功能提升關鍵技術研究,進一步提升黃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能力。
“智慧河長”助力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黃河水污染治理功在千秋。河長制是黨中央為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一項制度保障。但黃河一些流域存在地質條件復雜,管護難度大等各種難題,為河長制的落實造成現實障礙。


清研河道精細化管理(河長制)第三方智能巡檢系統
近年來,清研集團不斷升級研發技術,創新應用場景,將河長制的管護理念由線下的制度管理轉為線上的開放管理,創建了以“問題”處理為主線,以“網格”臺賬為基礎,以“指標”檢查為標準,以“流程”動態監管為線索,集業務、督管、統報于一體的河道精細化管理(河長制)第三方智能巡檢系統平臺,應用領域包括河道精細化管理實地巡檢、河道精細化管理督導管理、河道精細化管理臺賬管理,消除河長治理的盲區,打破了傳統管護的壁壘,目前已應用于近百個檢查項目,為河道污染防治提供了專業的解決方案。
撰稿 | 常艷娜 任青青 清研集團陜西子公司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