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雙碳政策體系構建完成,重點領域低碳綠色發展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鄭重宣布,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三年來,我國雙碳“1+N”政策體系逐步構建完成,重點行業領域低碳工作有序推進。
中國雙碳的“1+N”政策體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新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于2021年10月24日發布,是黨中央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進行的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發揮統領作用,是“1+N”中的“1”。《意見》提出五方面主要目標: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是“N”中為首的政策文件,提出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全方面,重點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除此以外,“N”還包括各有關部門根據方案制定的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實施方案,煤炭、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電力、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實施方案,科技支撐、碳匯能力、統計核算、監督考核等支撐措施和財政、金融、價格等保障政策,以及各省市碳達峰行動方案。
目前,各有關部門已出臺12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和11份支撐保障方案,31省(區、市)制定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雙碳“1+N”政策體系構建完成并持續落實。

雙碳“1+N”政策體系圖
重點領域低碳綠色發展
我國將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采取有力措施,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消費方式轉變。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重點實施領域包括:能源轉型領域、交通運輸領域、城鄉建設領域、工業領域、循環經濟領域、農林牧漁領域等。
能源轉型領域
通過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和應用,減少對傳統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賴,推進煤炭消費替代和轉型升級,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開發水電,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合理調控油氣消費,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交通運輸領域
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構建,推廣綠色出行和低碳交通方式,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代替,提升鐵路、機場電氣化智能化水平,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

城鄉建設領域
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倡導綠色低碳規劃設計理念,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實施城市節能降碳工程,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進城市供熱系統、照明系統等基礎設施轉型替代,進行節能升級改造,推進先進綠色建筑技術示范應用,推動城市綜合能效提升。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因地制宜推行清潔能源低碳供暖,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通過推廣節能建筑和綠色建筑標準,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耗和碳排放。

工業領域
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應用比重。推動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碳達峰,通過技術創新和領域技術改造,實現工業過程的低碳、高效和清潔生產,實現節能增效。采取強有力措施,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

循環經濟領域
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發展,以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為目標,優化園區空間布局,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提高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和綜合利用率,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快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建設。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實現再生資源應收盡收,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減少資源消耗和降碳的協同作用。

農林牧漁領域
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

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各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具體行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帶來經濟社會體系全面轉型升級,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在更高水平上相匹配相適宜,進而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綠色低碳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等,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
撰稿 | 云晉 劉丹 清研集團資源環境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