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智慧教育,為“雙減”政策落地提質增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強調要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后服務滿足學生需要,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基本消除學科類校外培訓各種亂象。“雙減”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是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開展智慧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深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的教學實效成為學校的重要課題。
智慧教育賦能“雙減”
《中國智慧教育區域發展研究報告2021》提出:新技術塑造教育未來生態,新興技術與工具的應用將有效提升優質教育資源使用效率,教育公共服務的新格局將會以新的形態達到供需平衡,使得教育更加易于實現大規模個性化,智能教育將有力推動“雙減”改革落地生效。
進入21世紀,“減負”政策開始從課外走向課內,進入以課程改革為依托、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內涵的持續演進階段。相比于此前的“減負令”,“雙減”政策雖然也將控制作業量以及限制校外培訓等顯性因素納入其中,但其更為重要的特征在于將關注重點放在了課堂本身,明確了將教學質量提升作為“減負”的核心路徑,以此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應教盡教”、設計高質量作業等確保學生達到規定的學業質量標準,從而為“減負”的持續推進破除障礙。
智慧教育是通過技術賦能的新型教學模式,實現大規模個性化教學的愿景,以此建構與智能時代相匹配的現代教育制度與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促進教育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發展,孕育“教育智慧”。由此可見,“雙減”政策與智慧教育具有育人目標上的一致性。
“雙減”政策背景下智慧教育發展思路
5G+大數據+AI:把數字資源轉變為精準教學的動態勢能
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育,利用數據技術實時捕捉和挖掘教學進程中的海量數據,為教師提供學生在認知、行為、知識掌握及情感動機等各維度的表現,基于細致的學情研判斷,調整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流程,并以最優方式進行學科教學。
應用案例
柳州高級中學:柳州高中搭建“柳高云”大數據中心展示廳、區運營中心、無紙化會議室以及常態化數據采集室。“柳高云”大數據中心,提供教育數據采、算、管、存、用及服務為一體的教育大數據綜合性服務,運用5G +智能點陣筆+MEC運算能力+AI智能分析的組合模式,有效將答題筆記、思維軌跡等過程性數據和考試數據進行采集與整合,將學生思維可視化,快速找到學生失分癥結,做到教學環節,減負、提質、增效,提高教師數據化教學能力和教研水平。
云計算+AI+云題庫:賦能賦智加強作業精細化分層
為學生減輕作業負擔是“雙減”政策的一項重要體現。這要求學校不但要從作業數量上做減法,還需要在作業品質、作業形式上做加法,真正發揮作業布置、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AI技術、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可以實現對海量數據的計算分析,并通過網絡平臺系統,生成個性化作業、針對性練習。
應用案例
長沙市第十一中學:在長沙市第十一中學的電腦系統里,有專門針對學生課后作業設置的作業管理系統,一旦作業分量超標,系統馬上提醒。長沙市第十一中學甚至還開設了只看視頻的AI數學課。視頻結束后推送練習。學生做完,系統會推送新的錯題資源。“就像游戲一樣,層層遞進,我們做了自己該做的題。每一道題都是‘私人訂制’的。”教師可以通過“智慧作業”布置彈性作業、個性作業,促進作業“控量提質”更加精準,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
數據采集+物聯網+智能分析:多模態數據搭建學生綜合評價新范式
利用智能技術催生的新型評價方式,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采集學生身心健康、閱讀情況、研究性學習等數據,并建模分析,生成全方位的學生畫像;并通過長期數據,讓學生自己和自己比較,形成個人成長曲線,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破除“唯分數論。”?
應用案例
常州市北郊初級中學:學校的學生評價電子平臺具有自定義綜合評價維度、評價項目及評價方法,形成針對學校實際情況的特色評價體系。全面記錄學生校內外的學習狀態、學科成績、榮譽表彰、社會實踐等,通過各項量化指標和質性評價數據,客觀、真實、全面地勾勒學生的成長軌跡和“畫像”。基于評價“畫像”,形成對學生個性品質、愛好特長、優勢潛能的深度挖掘和專業判斷,及時調整學生的階段發展目標,抓好教育教學工作。
VR:虛擬現實助推跨學科教育融合發展
VR課堂教學采用三維沉浸式教學,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枯燥單一,通過讓學生置身虛擬世界,身臨其境地探索知識,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能力,對于知識點中平面手段難以描述清楚的重難點問題,也可以通過技術的介入獲得解決。同時,技術特性帶來的趣味與靈活很好解決了課堂融合、時空穿越、細微世界的難題,成為跨學科教育的關鍵。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平臺充分整合黨史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內的專題教育資源,提供7個版本116冊教材的課堂教學資源。并新增加了課后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實踐經驗等4類,課后資源鏈接國家博物館、數字科技館、“數字敦煌”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的線上博物館,家長可以在平臺上找到家庭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指導等家庭教育資源,進一步凸顯了服務“雙減”工作的需要。
雙減”政策下,人工智能技術以開放式教育學習空間融進優質教育資源,如此,可以精準把控學生的學習狀態,抓住學生的學習特征,對癥下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可以構建良好的監控平臺、溝通平臺和資源平臺,滿足教師對學生學習狀態的督導需要,滿足減負在課堂和家庭中的落實需要,滿足學生自學的資源調取需要。將智能技術應用到教育事業中,可以加快教育回歸本源的過程,為“雙減”政策的順利落地和教育事業現代化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撰稿 | 趙哲晨 郎旭紅 清研集團公共服務二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