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本科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2022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1000萬人,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多重超預期因素給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困難,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2022屆本科畢業生月收入如何?什么行業領跑薪酬榜?哪些專業月收入較高?大學生去了哪里就業?2023年6月9日,2023年版就業藍皮書《2023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正式發布,報告對本科生的畢業去向、就業結構、就業質量、職業發展、升學情況、靈活就業、能力達成、對學校的滿意度等狀況進行深入分析。
大學生薪資增速明顯放緩
2022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5990元較2021屆增長了3%,起薪增幅較2021屆本科起薪增幅下降了57%。新冠疫情發生的四年(2019~2022屆),應屆大學生起薪平均增幅4%明顯低于疫情前四年(2015~2018屆)的平均增幅8%。

近六成本科生起薪在6000元以下。從應屆大學生起薪分布來看,2022屆本科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比例為57.7%,在6000~8000元的比例為24.1%,在8000元以上的比例為18.2%。其中,2022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比例僅為6.9%,顯示畢業即起薪過萬的僅是較少數。不過對比2018屆,2022屆大學畢業生薪資在6000元以下的比例減少16.5%,而在6000元及以上的比例增加。
長三角地區畢業生薪資較高。在東部地區就業的本科畢業生月收入較高為6578元,且畢業三年后月收入及漲幅也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在東北地區就業的本科畢業生月收入較低為4959元。從三大經濟區域來看,在長三角地區就業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為6631元,三年后月收入(2019屆本科:10398元)均保持領先。
“信息安全”薪資連續9年居榜首
根據2023年版就業藍皮書數據,2022屆本科畢業生月收入最高的本科專業是信息安全7579元,其后是信息工程7157元、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7074元、軟件工程7056元,應屆畢業生起薪均超7000元。高薪排行榜排名第5至10位的專業分別為電子科學與技術6971元、微電子科學與工程6889元、網絡工程6878元、物聯網工程6870元、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6761元、自動化6698元。
從2013屆至2022屆這10屆本科生的就業數據來看,網絡工程、軟件工程已連續10年進入本科高薪專業TOP10榜單,信息工程、信息安全近10年來均上榜9次,物聯網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均上榜7次。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運輸業繼續領跑2022應屆本科生行業薪酬榜為7113元。從月收入增長最快的五大行業類來看,化工、機械等工業領域月收入增長明顯。
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月收入較高,2022屆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月收入為6863元。其中,本科計算機類專業起薪與2021屆基本持平。
2022屆本科月收入較高的專業是信息安全為7579元,對比2018屆,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等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本科專業表現不俗,較五年前起薪漲幅均達到了19%。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雖是近年新增專業但表現亮眼,已躋身2022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月收入較高專業前三。五年前唯一進入本科高薪榜前10的人文社科類專業——法語已退出前10之列。
新一線、二線城市就業新引力增強
藍皮書指出,人口流入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標志,年輕大學生也正逐漸成為近年來各大城市爭搶的主要對象。調查數據顯示,新一線城市人才流入較多。藍皮書顯示,在杭州就業的本科生中,外省籍畢業生占比較高,達到了66%;其次是天津、東莞、蘇州,分別為59%、58%、51%;而在薪資方面,根據藍皮書統計,2022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分別為7024元、6752元、6673元;杭州、蘇州、南京本科生薪資在新一線城市中位列前三,其本科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分別為80.1%、78.3%、79.1%。

值得注意的是,在杭州、蘇州就業的外省籍畢業生占比較2017~2019屆(杭州:61%,蘇州:46%)增長了約8%、11%,且其就業滿意度已超過一線城市深圳(2022屆為78.1%)、廣州(2022屆為75.8%),從就業吸引力及就業質量等方面顯示其對畢業生就業較友好。
與以往不同的是,在二線城市及以下地區中,應屆本科生的就業比例有著明顯提升,從2018屆的53%,增長至2022屆的57%。藍皮書表明,統觀外省籍畢業生占比、薪資和就業滿意度三項數據,其中在珠海就業的本科生中,外省籍畢業生占比(57%)、月收入(2022屆為6643元)均較高,顯示出該地對外省籍畢業生較強的吸引力,且當地薪資水平較高。此外,在無錫就業的2022屆本科生就業滿意度也較高,達到了80.0%,僅次于京滬杭;其外省籍2022屆畢業生的月收入已達到6489元,位列主要城市第12位,在二線城市中排名靠前,就業友好度明顯提升。
民企是吸納本科畢業生就業的主力軍
就業藍皮書顯示,應屆本科生在民企就業的比例有所波動,2018-2022屆比例分別為54%、53%、52%、53%、51%,但民企依然是吸納本科畢業生就業的主力占比51%。其中,2022屆本科畢業生在300人及以下規模的中小微民企就業的比例為28%,較2018屆下降了10%。
從地區來看,2022屆在中小微民企就業的本科有53%在東部地區就業。但從近五年數據來看,在東部就業的應屆本科生占比較2018屆下降了7%,但在中西部地區就業的占比較2018屆增長了13%。

從行業來看,中小微民企就業的應屆大學生中,在制造業就業的占比上升,2022屆本科畢業生比例為20.3%,較2018屆的增長率26%;在教育業、各類專業設計與咨詢服務業的就業占比為14.9%,較2018屆降了8%,在上述兩個行業占比下降較多的崗位分別為“中小學教育及培訓人員”“媒體/出版人員”。
就業藍皮書顯示,應屆本科畢業生靈活就業比例為4.6%。就業藍皮書將受雇半職工作、自由職業、自主創業定義為靈活就業。依托互聯網平臺的新就業形態,主要包括新媒體編輯、主播、全媒體運營等為大學生靈活就業提供了機會。
撰稿 | 于秀 清研集團江蘇子公司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