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參與政務公開的優化策略

作為保障公眾知情權、增進公眾政治參與、監督權力運行的必要舉措,政務公開事關政府職能轉變和政策優化,對于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目前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快車道”,老年人之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老年人所關切的信息服務內容業日益成為政務公開工作的重點領域。但是,受限于數字鴻溝、網絡安全等障礙,我國老年人參與政務公開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同時,我國的政務公開工作也需順應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暢通相關服務渠道,規范并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充分滿足老年群體需求。
當前我國老年人參與政務公開存在的不足
老年人參與意識薄弱,參與能力有待提升
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年齡群體,一般而言,老年人在退休后擁有較多的閑暇,有足夠的物質等條件參與社會事務。但是受限于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以及政府事務與日常生活事項存在著一定差異,我國老年人參與政務公開的相關行為及其效能并不為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甚至大多老年人自己也并不重視自己的政治權利。根據學者的研究結果,我國老年人對自身利益和生活關聯度較高的政治活動如村/居委會選舉活動較為熱絡,但總體決策參與水平極低。除卻身體健康等客觀原因,核心原因在于參與敏感度和投入度不足,特別是農村老年人和老年女性參與意識薄弱,參與積極性不高,導致參與質量不佳。同時,目前的政務公開工作依托互聯網技術開辟了線上渠道,雖然極大地豐富了政務公開形式、提升了公開效率,但是受困于“數字鴻溝”,部分老年人并不具備充分的參與能力。

政府政務公開工作有待進一步規范化,惠民便老力度有待加強
有學者指出,我國目前的政務公開主要依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但由于公權力主體所掌握的信息量大面廣,信息公開和保密間的邊界尚未且難以厘清,由此出現部分政府為避免因信息公開帶來的責任引咎,選擇性地公開信息、延時公布等現象。這就導致政府公開的信息難以充分滿足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公眾需求。同時,在信息公開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政務公開服務工作人員混淆法律救濟方式、區別對待等問題,在老年人自身異質性更為突出且獲取信息更可能存在不便的情況下,老年人獲取的信息更具有多元性、差異性,其對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感受更為敏感,因此有待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服務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充分保障老年人均等獲取相關服務的權利。

政務公開平臺建設水平存在差異,整體關懷度有待精進
政務公開的目的不僅在于信息公開,更在于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即社會公眾可以通過相關渠道即時、便利地參與到政府治理過程中。因此,我國十分重視“數字政府”建設,積極建立政務公開線上平臺,不斷完善政務公開智慧服務。然而,我國政府數字化建設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層級、區域、城鄉差異。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政府早已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進程,并及時推進服務適老化改造,且組建志愿者隊伍等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積極提供上門幫扶服務,有效地幫助老年人獲取公共服務、參與社會事務。但在部分經濟實力不強的省份,各層級的政府數字化建設進程仍有待加強,對老年群體獲取政務公開服務的關注度也不夠。老年人更多依賴線下參與渠道,由此導致“國家大事尚可通過電視新聞實時了解,本地政策僅能依托陳舊的村頭板報”現象叢生。

討論與建議
政務公開是政策落實的基礎性支撐,是政府執行力的重要體現,是實現現代參與民主和協商民主的必需。伴隨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國的政務公開工作也應相應做出一定調整,落實政務公開服務以人為本的宗旨和便民為民的原則,以新技術為工具,推動政務公開服務蛻變,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助力構建真正的年齡友好型社會。
切實提升老年人的參與意識和能力,提升老年群體參與積極性和創造性
相關部門需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加強對老年群眾參與政務公開的指導和能力培訓,提升老年人參與政治事務的權利意識和參與能力,鼓勵老年人參與到政務公開中來,獲取相關服務,為相關政策制定和推行建言獻策,充分調動老年群體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助力老有所為。
推進政務公開工作規范化標準化,保障老年人平等獲取信息服務
政府需加強對政務公開工作的重視度,及時對接老年民眾需求,加強政務公開工作人員職責意識、服務意識和工作能力,不斷提升公開的“含金量”和權威性。同時,有效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問責機制建設,健全法律、行政和社會層面的問責機制,消除政務公開服務工作中的老年歧視等行為,增進老年關懷,進一步改善老年人的辦事體驗。

重視線上線下參與渠道的適老化改造,切實保障不同老年人的參與權利
各地政府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持續推進政政務公開平臺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進程,通過開設微信公眾號等方式不斷細化相關信息服務,豐富政務公開渠道。在推進政務公開工作標準化、規范化的基礎上,堅持以老年群眾需求為導向,根據不同老年用戶的需求和偏好提供不同的信息集成,健全信息公開、解讀回應、互動交流等功能,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以真正發揮政務公開的功能。同時,無論是有條件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政府抑或或難以承擔線上平臺建設和改造工作的政府,均應保留傳統的線下參與渠道,并提供必要的志愿服務等輔助服務,切實解決不同老年人表達政治訴求和辦事過程中的障礙,暢通政府與老年民眾的互動途徑,增進人文關懷,聽見老年人的聲音。
綜上所述從實際情況來看,最終我們看到了一種假象,好像商場、景區各地人滿為患,但并沒有多少人真正在消費。隨著傳統產業逐漸走“下坡路”的同時,大家不是消費觀念發生了改變,就是對自己未來的預期不佳的一種預判。隨著通貨膨脹以及人均GDP的不斷攀高,用人成本促使紡織業、食品加工業等工廠紛紛搬離中國,我們不得不加快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以彌補“傳統工業”這一空缺。好消息是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在最近一段時間都在不斷的突破,華為自主研發的麒麟9000s芯片的問世,證明了我國在被西方國家技術封鎖“卡脖子”的當下,已經實現了量產中高端7納米甚至5納米芯片的能力,這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對我國未來經濟的一劑“強心針”,我們要對我們的國家有信心,要堅信經濟會從復蘇走向光明,我們的消費水平終有一天可以重回正軌。
撰稿 | 楊璐 清研集團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