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聚焦“四大”抓手 助推文明實踐

新時代文明實踐是宣傳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重要陣地;是堅持“六個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是宣講各項方針政策、助推精準脫貧、深化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一、以志愿服務為抓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打造更具城市特色的文明實踐工作模式
城市文明實踐工作的展開,應以志愿服務為抓手調動各方力量,以資源整合為重點打造工作平臺,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創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廣泛文明實踐活動,不斷滿足基層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打造更具城市特色的文明實踐工作模式,提升城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開展成效。
重點圍繞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誰來做、做什么、怎樣做的問題,在黨的領導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因地制宜開展各類便民惠民、樂民育民文明實踐活動。

突出政治引領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思想文化陣地,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風貌,引領群眾共同奮斗,推動城鄉發展、鄉村振興,創造幸福生活。
堅持精準務實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供需精準、供給有效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真正把高質量、常態化、受歡迎的各種優質資源和公共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做在群眾心坎上。
加強資源整合
堅持黨委主導、各方參與、群眾互助,積極整合公共服務資源,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美鄉村建設、環境整治相結合,與黨員教育、科技推廣、普法教育、移風易俗、我們的節日、志愿服務、道德講堂、文化惠民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相融合。充分整合多方資源,打破條塊限制,合理調配,統籌利用,實現資源供應長效化、效應發揮最大化。
保持常態長效
建立完善長效工作機制,以志愿服務為基本形式,打通城鄉公共服務體系運行機制、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機制,豐富拓展鄉風文明志愿服務內容,推進志愿服務工作與其它工作合力合拍、相互促進、整體聯動,推動文明實踐活動和實踐隊伍常態化、制度化,把實踐陣地建到群眾家門口。
注重全面覆蓋
采取“集中+分散”“線下+線上”“固定+流動”相結合原則,建立一批常駐群眾身邊的志愿服務隊伍,常態開展經常性、面對面、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讓廣大群眾在弘揚新風良俗中升華境界、增強本領,在鄉村振興發展實踐中創新創業、收獲幸福。
二、堅持學思用相結合,知行合一相統一,建立新思想引領平臺
緊緊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學思用相結合、知信行相統一,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大力弘揚共筑美好生活夢想的時代新風。新思想聚人,筑紅色高地。打通黨群服務中心、基層黨校、道德講堂、人文講堂等,建立新思想引領平臺。

宣傳宣講黨的政策
廣泛深入宣傳解讀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闡釋黨中央大政方針、為民利民惠民政策,幫助基層干部群眾了解政策、掌握政策。開展生動活潑的形勢政策教育、國防教育和軍民共建活動,引導群眾自覺把個人和小家的幸福,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夢想聯系起來,誠實勞動、不懈奮斗,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培育踐行主流價值
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堅定理想信念,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大力倡導社會主義道德,廣泛開展學習時代楷模、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活動,引導農村群眾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
學習實踐科學理論
組織黨員群眾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他們領會掌握這一思想的基本觀點、核心理念、實踐要求,不斷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更加自覺地維護核心、擁戴領袖,更加自覺地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豐富活躍文化生活
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多姿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精神力量。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和地域特色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持續深入移風易俗
大力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破除陳規陋習、傳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鄉風。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宣傳普及工作生活、社會交往、人際關系、公共場所等方面的文明規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廣泛普及科學知識。
三、 充分考慮城市運行情況,結合創建文明城市工作體系,保障文明實踐工作開展
充分考慮城市運行情況,結合創建文明城市工作體系,落實工作任務,保障實踐工作的常態化開展。進行實踐工作資訊信息管理、資源梳理整合、常態活動開展、志愿隊伍建設、工作效果評估、群眾滿意度維護、信息技術平臺等。

資訊管理
做好城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資訊管理,強化宣傳報道與信息報送。管理文明實踐工作資訊信息,研制文明實踐資訊清單,包括文明實踐前沿信息、文明新風、實踐成果等,定期發布在各個媒體渠道,做好文明實踐工作對外展示工作。同時,做好文明實踐工作過程各項材料的收集與管理,包括文明實踐資訊材料、工作方案、活動方案、活動風采照片、活動記錄等,做好工作成果管理。
資源整合
堅持黨委主導、各方參與、群眾互助,積極整合公共服務資源。收集、匯聚、整理城市公共服務資源,打破條塊限制,統一資源管理利用,制定合理調配機制,統籌利用,確保城市內所有資源在機構、人員、設施等權屬不變的情況下,根據文明實踐工作需要進行使用,將城市現有的公共服務資源進行統一匯集,并納入活動方案內,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供應長效化,效應發揮最大化。
活動開展
根據城市精神文明創建要求,梳理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通過微信群與群眾互動、引導群眾發聲,利用調查問卷形式,開展群眾需求訪問,廣泛收集、調研群眾需求,同時充分考慮創城指標要求,制定符合特色的精神文明工作方案與精神文明實踐活動清單,包括志愿者培訓活動,群眾幫扶活動,每月志愿活動,積分推廣活動、關愛送愛服務、線上直播活動、我們的節日、精神文明宣傳活動等。
為確保工作定期召開工作研討會、聯席會等落實各項活動所需資源、壓實各單位工作職責任務,以明晰的工作思路、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責任到人的工作機制,推動實踐工作扎實有序開展。
在日常工作特別是重大節日期間,組織志愿隊員深入開展主題志愿服務,按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安排和相關部門的部署,主動接受平臺點單,及時組織和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志愿隊伍建設
為保障文明實踐活動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在現有的志愿隊伍基礎上進行規范化管理,壯大志愿隊伍,制定工作獎懲機制,盤活志愿資源,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形成志愿服務牽頭的工作機制,做好志愿者注冊、登記、培訓等工作的落實與執行,定期協調文明實踐中心整合相關資源開展志愿者培訓,收集實踐中心、所、站上報的志愿者信息進行注冊、登記,制定規范的志愿者工作制度,明確工作職責與任務。
建立志愿者隊伍日常管理、志愿服務、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等制度,做到活動有年度計劃,并在固定醒目位置公示;每季度至少安排一次專題研究會,并有會議記錄、會議照片;每季度評選最美志愿者,并張榜公布最美志愿者姓名與事跡(拍照存檔)。
培育“N+X”志愿隊伍。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負責整合各單位志愿服務組織資源,制定志愿服務活動計劃,培育孵化志愿服務組織和其它公益性社會組織,培訓輔導街道、社區志愿者,下設N個支隊,每個支隊中再設多支分隊,每支分隊有明確的服務項目、服務對象。
工作效果評估
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監督檢查,比對文明城市創建指標要求,開展各項實踐工作,對各單位進行常態督查,定期考核評估,倒逼責任落實,推動實踐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確保實踐工作取得實效。
群眾滿意度維護
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利用微信群、網站等互聯網手段,建立群眾交流互動的渠道,定期收集群眾需求,傳播文明思想,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培養群眾主人翁意識。同時通過調查訪問的方式,線上、線下結合調查群眾滿意度,收集群眾意見,真正把群眾“留下來”、“融進來”、“帶起來”,建立黨組織與群眾的直接橋梁,既真心服務群眾,又教育引導群眾,實現與群眾的良性互動。
四、 信息技術支撐文明實踐工作常態化開展

志愿者團隊功能開發
管理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團隊,支持志愿者數據導入,歷史數據可進行單個或批量添加;支持按照單位、類型、時間等條件進行數據查詢與數據導出。
點單、派單、接單、評單功能開發
根據文明實踐工作的實際需求,建立志愿服務工作閉環,形成“群眾點單”、“平臺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閉環化工作模式,打造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完善聯動配合,以“菜單”的形式向基層配送資源和服務,增強實踐服務的針對性和精準度。
文明實踐培訓學習功能開發
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準備階段,可通過培訓平臺開展線上教育培訓。管理員在后端添加視頻、ppt等培訓課程,發布課程后,用戶可以在移動端、電腦端上學習課程。可通過平臺開展志愿者在線培訓,發布培訓課程,志愿團隊定期在線觀看學習,記錄學習時長。
群眾需求收集功能開發
平臺提供群眾需求記錄功能,收集人員可通過平臺記錄收集到的群眾需求,包括群眾基本信息和需求詳情等,為制作志愿服務項目清單提供基礎需求數據。
群眾滿意度調查功能開發
提供群眾滿意度調查功能,通過發布問卷的方式開展線上線下調研,了解群眾需求情況,廣泛收集群眾意見,調查員可通過發布問卷鏈接或線下面訪形式開展需求調研與收集。回收答卷支持全部、部分導出,支持Excel、SPSS、SAS數據格式。
文明實踐工作成效展示
針對不同組織、單位可進行相關數據統計,包括群眾需求統計、志愿網校學習時長統計、志愿服務點單、接單量統計、群眾滿意度統計等,同時根據統計結果通過餅狀圖、折線圖等多種形式進行可視化大屏展示,并根據統計要求出具自動化報表報告。
撰稿 | 強惠娟 清研集團技術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