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樹立城市“全周期管理”意識
“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再次強調“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叭芷诠芾怼崩砟钪鸩奖灰氤鞘兄卫眍I域,成為大城市治理理論的重大創新,為大城市建構現代化治理體制、健全機制提供了科學遵循。未來,一方面要以科學發展與技術創新助力“全周期管理”實踐進程,另一方面要以“全周期管理”為手段助力韌性城市建設,提升抗災害與公共突發事件的能力。
何為城市“全周期管理”
“全周期管理”又稱“生命周期管理”,最早產生于管理學領域,把被管理對象視作生命體,有著自身的生命周期與規律。“全周期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如果說城市治理的“精細化管理”理念是從結構性維度來理解城市治理現代化問題,那么“全周期管理”就是從時間性維度來理解城市治理現代化問題的。
“精細化管理”理念和“全周期管理”都是圍繞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而展開的。堅持“全周期管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城市社會看成一個有機共同體,將城市治理視為一項系統工程,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和城市治理邏輯,從整體性和周期性把握每一個部分的發展和每一個階段的工作,并采取與全局相一致又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從而做到城市治理的穩定和持續。可以說,“全周期管理”理念,是新時代新階段我國關于城市現代化治理理念的新發展。

城市“全周期管理”優勢與作用
“全周期管理”增強大城市韌性
城市韌性是大城市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維度,表征當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發生時,城市所承受的沖擊、響應速度、恢復與保持城市正常運行的能力等特征,“全周期管理”為增加城市韌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超大城市的風險管理要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思”的全周期閉環管理,再發生如新冠肺炎疫情此類應急事件時,一是各城市應該進行區塊網格劃分,按區域制定風險等級,實時動態發布的全城區模式;二是應通過數字化管理實現個體化與整體性兼顧,個體行動軌跡與社區整體管理全覆蓋,通過線上聯系方式降低接觸風險;三是讓信息技術進一步助力新業態發展,促使無接觸服務、居家經濟進入高質量成長期。
“全周期管理”補齊城市治理短板
“全周期管理”以整體性、協同性、精準化為主要特征,可以大幅度補充城市治理過程中的不足。以北京為例,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就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措施,顯示出“全周期管理”的系統性特征:首先是強化問題意識,精準流調,做到下好“先手棋”,形成“互聯互通互動、協調協作協同、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協同治理格局;其次是強化分層管理,強調治理精準化,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采取一人一證、一戶一策等具體應對措施,效果顯著,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大幅擴散;最后是集約配置城市資源,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快速健全了相關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阻止疫情進一步蔓延的同時,良好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

以“全周期管理”意識為導向
探索現代化城市治理新路子
在未來城市治理中,如何有效吸取經驗、總結教訓,果斷決策與精密部署,是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題。以“全周期管理”意識為導向,探索現代化城市治理新路子,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一、牢固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要將管理對象視作生命體、有機體,不斷提升治理的系統性。對于城市管理來說,現代城市是一個動態、生長的生命體,復雜、開放的巨系統。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由于規模的巨型化和人口的大量聚集,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極易遭遇超出一般承受能力的社會風險。從“全周期管理”角度出發,就要更加注重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防止顧此失彼、按下葫蘆浮起瓢。推進改革要注意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推動各項制度相互銜接、形成合力,持續放大立體疊加效應,提升治理的整體效能。
二、暢通信息反饋與溝通渠道。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巨型系統,城市治理需要多種信息反饋。應該建構暢通的微觀基層信息反饋機制,健全利益表達渠道,及時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問題,不能片面強調維穩,更不能將“搞定”“擺平”作為衡量治理能力高低的標準。在各種信息反饋渠道中,尤其要暢通互聯網渠道,建立互聯網信息直報機制,把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真正落實在城市全周期管理中。
三、建立多主體參與的治理體系。要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切實建立多主體參與、運行有效的治理體系,拓展群眾通過微信公眾號、新媒體等參與城市治理的渠道,形成群眾廣泛參與、部門協同配合、平臺統一指揮、共同解決城市治理問題的長效機制。從治理方向上,主動消除治理隱患,超大城市治理不能只是熱衷于顯性的政績,更要關注那些看不見的工作,定期對城市整體與各運行子系統進行“健康診斷”,識別治理隱患,主動疏導治理痛點,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的健康水平。
四、實現全流程治理。全流程強調城市治理中的程序性,“全周期管理”理念要求城市管理者必須面對對象初始生成、成長演進直至終結的全過程治理。城市治理工作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充分調動每一個“城市細胞”參與的積極性,才能實現治理合力。這里從理論邏輯看全周期管理,主要是通過隱喻來理解城市治理,以生命意識關注城市發展。早在20世紀6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說過,“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城市有機生命體是把城市看作具有人的生命全周期特征,遵循人的生長過程,會新陳代謝,也有快速增長期,然后進入衰退期。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形象地將其表述為:“城市作為一種文化人類學現象,具有人類的全部孕育發展歷程:受胎、萌動、發端、雛形,到幼年、成熟、壯大、衰老的全部歷程。”
因此,城市治理是一個過程,需要各環節之間的合作與連接。首先,城市治理既涉及具體專業部門的精細化分工,又涉及整體宏觀的頂層設計,需要多元主體跨部門協調、聯動。其次,城市治理中要求治理主體應準確、便捷、及時地找到并定位城市問題所在的節點和“痛點”,實現“靶向治理”。最后,城市治理還應避免碎片化,強調城市治理要素之間的整體協同,著眼于城市各環節、各流程的整體性運作,實現整合治理。

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首先要牢固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從全局的高度出發,系統把握城市全周期管理的內涵、外延和它所涉及到的各個要素與各種關系,包括城市生命周期意識、理念與實踐、過程與階段、靜態與動態、全局與局部、定位與布局、建設與管理、應急與常態等各個方面。城市全周期管理是一個嶄新的治理理念與研究課題,意味著傳統城市治理的模式升級,必將把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推到更高水平,探索出人民共享、持續優化和科技支撐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撰稿 | 朱鵬偉 清研集團城市管理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