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數字化背景下智慧博物館建設探討

在物聯網和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促進博物館和科技的交融逐漸成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結合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根據博物館的基本特點,科學構建智慧博物館是促進博物館實現長遠發展的積極手段,就我國而言,如果能夠突破博物館的發展瓶頸,將對智慧化城市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智慧博物館概念的提出
智慧博物館是基于博物館核心業務需求的智能化系統,在現有數字博物館或者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的基礎上,以數據鏈接,淡化博物館墻體的界限,提供“物、人、數據”三者之間的多元信息交融互通,隨著博物館業務需求和觀眾需求的變化而實現智慧化抓取、智慧化改變、智慧化服務。
2013年,隨著智慧城市的建設,智慧博物館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17年,人工智能走出實驗室,邁出了商業化應用的第一步,人類迎來“人工智能元年”,由此進入智能時代,智慧博物館建設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博物館受到嚴重沖擊,從而也加速了博物館數字化進程。2021年,中宣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優化博物館分類布局、夯實博物館發展基礎、提升博物館發展活力以及優化博物館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2022年5月,中辦國辦發布《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智慧博物館的建設。
數字化創新實踐賦能智慧博物館發展
資源整合,建立“信息共享”新模式
智慧博物館在傳統博物館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主題資源庫、線上專題講座等方式,將分散的碎片化信息進行優化整合,讓參觀者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端獲取所需要的資源信息,提高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效率。
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項目將敦煌石窟的壁畫、彩塑、建筑、藏經洞出土的文物、遺址周圍的環境數字化,將產生的海量文字、圖像、音頻、視頻、三維數據、全景漫游數據,建立數字資產管理系統。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實現了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節目全球共享,還能基于敦煌學詞匯進行智能高效的檢索和大數據分析,訪問用戶遍布中國、美國、英國、韓國、日本、意大利、俄羅斯、加拿大、法國、西班牙等全球78個國家,累計訪問量超過1680萬余次。

以人為本,打造“智慧服務”新體系
相較于傳統博物館,智慧博物館更注重觀眾的參觀感受與體驗,通過線上預約、VR技術、智慧引導等多種方式提升博物館的服務水平,給觀眾提供更方便、快捷、沉浸式的參觀體驗,更好地滿足觀眾的服務需求。
通過全面升級,金沙遺址館重新將網站細分為大眾版、學術版、青少年版和英文版,以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在館內參觀時,觀眾可以登錄“智慧金沙導覽服務系統”,獲得自引導、沉浸式、多元化的游覽體驗。“智慧金沙導覽服務系統”擁有基礎語音講解、手語導覽、資深講解員錄制的特色導覽、多語種導覽以及基于三維全景技術的“云導覽”。導覽內容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以及動畫視頻、動態演示等多媒體資源,呈現出鮮活的文物二維、三維信息,使參觀體驗更加豐富和有趣。

實時數據,創新“數據系統”新應用
智慧博物館的數據采集是具有實時性的,可以分為“人”和“物”兩大板塊。如根據觀眾的參觀軌跡與停留時間分析當前的參觀路線是否合理。博物館的文物數據化可以摸清館藏的文物數據、空間數據、環境數據等。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和整合,從而實現智慧博物館可持續發展。
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合作的“玩轉故宮”微信小程序推出“‘皇帝的一天’游覽線路”“東路游覽推薦線路”“西路游覽推薦線路”等多種推薦旅游項目,可以實時定位游客位置,推薦游覽線路。除此之外,傳統的文物信息錄入工作量巨大、易丟失、不易更新,保存、使用都非常繁瑣。故宮博物院為了擺脫傳統的信息管理困境,于是采用互聯網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將高清圖片與文物自身的數據一并錄入系統,例如文物的360°全景高清圖片,長度、寬度、質地、朝代、背景、出土位置、損傷情況等,清晰明了,便于更新,同時使文物信息被準確保存。

智慧保護,構建“文物保護”新格局
智慧博物館通過獲取文物本身到外部環境的相關數據,為文物保護的風險防控、風險預警等提供依據和參考。除此之外,智慧保護可以構建文物修復管理系統,優化傳統文物修復“以老帶新”的方式,將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步驟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清晰記錄下來,制成電子檔案上傳至系統中,加強各博物館之間的經驗傳播。
江西省博物館的“數智江博”綜合管理服務體系建設項目采用平面掃描、三維掃描與建模、數字拓印等多種先進數字技術,以非接觸、無損害、高精度的方式,完成了館內20000余頁紙質檔案、10000余頁古籍善本、100余件平面類文物的高清影像采集與30余件文物線劃圖繪制、400余件文物的三維建模和100余件文物的環拍、8件代表性文物的數字拓片等,高保真地留取了這些文物的幾何形態、紋理與色彩特征等,賦予了文物永恒的“數字生命”,實現了對文物的數字化保護,持續提升了博物館的保護、管理和服務等業務水平與效率。

智慧博物館的未來發展方向
搭建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化平臺
在建設智慧博物館時,首先要搭建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化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對博物館中的資源進行整合和統籌規劃。第一,要引入常見的系統,將系統平臺與博物館相連接,實現在線搜索功能等;第二,要引入現代化虛擬技術,借助信息化平臺對博物館中的陳列品進行虛擬重塑,使參觀者能夠根據虛擬技術所塑造出的畫面更好地了解陳列品的歷史背景和相關知識;第三,更新博物館中的軟件和硬件設施,對博物館的系統平臺、相關軟件和硬件設施進行更新,避免智慧博物館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出現各種漏洞和問題。
全面建立綜合型智慧博物館服務體系
綜合型智慧博物館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博物館綜合信息管理系統、觀眾行為分析系統、移動導航系統、虛擬現實系統以及線上3D展館等。博物館信息管理系統主要是將博物館中展品的相關數據、知識背景等上傳到系統中,參觀者只需登錄博物館的系統平臺就能夠快速查詢和瀏覽展品的基本信息。觀眾行為分析系統和移動導航系統可以為參觀者提供合適的參觀路線、選擇和引導,同時為參觀者提供展品定位服務,通過對參觀者的參觀路線進行跟蹤和自動感應,根據參觀者的數量和行為動線進行合理疏導和路線引導,從而為參觀者提供舒適的服務。虛擬現實系統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博物館中的陳列品進行虛擬還原,使參觀者能夠更直觀地了解陳列品的知識背景,提高參觀者的體驗感。
引入專業的智慧博物館運營和管理人才
引入專業的運營和管理人才對智慧博物館發展至關重要。智慧博物館的管理人員要具備專業的信息化知識和技術,在對智慧博物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要能及時處理智慧博物館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系統問題,提高用戶體驗感。在此過程中,博物館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尤其是要對管理人員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進行定期考核,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從而更好的提供服務。
撰稿 | 郎旭紅 周靖 清研集團公共服務研究二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