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推動青年高質量就業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切的問題,也是勞動者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徑,把穩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中之重,更是讓廣大勞動者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須抓緊抓實抓好。
在我國的勞動力市場,約1/4的求職人員屬于16-24歲的青年,青年無疑是就業的重要群體,是社會經濟持續創新與進步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今年來,我國青年失業率持續走高,突破20%大關,青年失業率過高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還成為引發政治動蕩的一大誘因。因此,了解青年失業現狀及原因,并提出相關建議是必要的。
青年失業現狀及原因分析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經濟半年報。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相較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與上月持平。整體失業率并未惡化,然而青年失業率卻值得注意。數據顯示,16-24歲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為21.3%,這是自4月份青年失業率歷史首次突破20%以后,第三次創下自2018年1月此數據定期公布以來的新高。官方預計下月這一數據還可能會繼續升高,在8月份有望逐步回落。

當前我國青年失業率高升的原因是多元的:
一方面是存在勞動力市場總量的供需矛盾。全國勞動力供給數量下降與青年勞動力人口數量上升形成對比。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就業人員總量自2018年開始下降,到202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了2000多萬人。同時,當前經濟回升基礎仍需鞏固,民營企業、外資等企業利潤下降,企業吸納能力大大減弱,就業市場出現萎縮。然而,自2018年到2023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加300多萬人,達1158萬,增幅超40%。根據“七普”等數據的觀察和推測,青年勞動力供給一直到2030年都會持續上漲,而高校畢業生可能在今后的三五年內,也會繼續上升。
另一方面,結構性矛盾突出。首先,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培養方向主要以服務業為主,這與我國產業發展方向不相匹配,同時大多數畢業生畢業后并不從事專業相關工作,教育結構錯配明顯。其次,當前產業轉型與升級,低技能崗位逐步減少,而大學缺乏對實踐技能的培養,畢業生普遍缺乏就業技能,出現崗位空缺和失業勞動者并存,技能素養和崗位需求存在差距。最后,就業環境的不穩定性以及新舊觀念的沖突,“慢就業”現象凸顯。一部分畢業生集中于考公、考編追求穩定;一部分畢業生繼續考研追求學歷;還有一部分畢業生選擇志愿服務、支教、自由職業等,追求個性價值的實現。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應屆生選擇“慢就業”比例從去年的15.9%上升到18.9%。此外,疫情期間遺留的問題開始顯現。之前找不到工作或找到過渡性工作的人群,也會開始積極地尋找工作,進一步增加崗位的競爭情況。傳統教培、房地產行業受到沖擊,網約車、外賣、快遞等新興行業出現飽和,加劇了青年人就業壓力。
多措施促進青年高質量充分就業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當前,穩青年就業任務依然繁重,既要立足眼前,也要著眼長遠,深入貫徹二十大報告精神,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健全就業促進機制,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擴增量,宏觀微觀系統發力

首先,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加強各方面宏觀政策支持就業的導向,實現與就業政策的協調聯動。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撐經營主體的恢復和發展,推動經濟運行持續整體好轉。
其次,優化營商環境,穩住市場主體。7月19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更是為發揮民營經濟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作用而保駕護航。未來要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吸納青年就業的作用,引導中小微企業、高技術企業增強信心、大膽發展。建立與中小微企業定期交流溝通的制度和渠道,有針對性地解決企業困難,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減免房租、辦理延期納稅、增加信貸投放等措施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為青年挖掘更多崗位資源。
第三,完善新形態就業支持體系,通過新就業形態推進青年充分就業。加大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在擴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規模的同時還需要提高就業質量和穩定性,幫助新就業形態青年從業者提高人力資本積累、實現長期職業生涯發展。
第四,以基層治理改革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拓展青年就業崗位。進一步深化西部計劃、特崗計劃、“三支一扶”等現有基層就業項目,強化物質保障,暢通基層青年職業發展路徑,使青年更具獲得感、成就感,真正扎根基層。在城市基層治理中,以服務居民為導向拓展青年就業崗位,如加快推動普惠性養老托幼服務落地生根,通過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托育園等惠民設施建設開辟更多就業崗位,實現改善民生和吸納就業的雙贏。
優存量,供需兩端動態平衡

首先,在供給側,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促進育人體系與市場需求相匹配。高等教育院校要前瞻性地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專業和培養方案。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和培養計劃,建立健全課堂學習與專業實踐雙重育人機制,提高畢業生的專業能力。此外,多方聯動,加大職業技能培訓,開展重點人群重點行業專項培訓,瞄準市場緊缺、產業急需的人才,著力提升培訓效果,提高青年創業就業能力,健全技能人才發展政策體系。
其次,在需求側,通過擴大企業就業規模、穩定公共部門崗位規模等舉措多渠道為青年就業提供崗位。推動數字經濟融合,培育多層次就業需求。鼓勵用人單位擴大見習規模,儲備勞動力的同時提高勞動者素質。
最后,在供需兩端要促進就業信息有效連接,加強政府、企業與高校間的信息聯通網,提高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效率,統籌搭建便捷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提質量,權益保障長效續航

首先,堅持黨建引領,強化就業保障,增強青年就業獲得感。促進勞動力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充分流動,打破限制青年靈活就業的制度壁壘。在此基礎上,要以法律手段切實保障勞動者入職、在崗、離職全過程的基本權益。同時,在尊重特定行業和用人單位自主選擇權利的基本前提下,大力破除不必要的就業門檻和隱形就業歧視,不能以學歷、性別、年齡和婚戀狀況等外在條件隨意否定求職者。特別是要加強對育齡女性的勞動權益保護,多措并舉減小育齡女性就業阻力。對于明顯損害勞動者切身利益的違法行為,相關部門要加強執法監督,加大處罰力度,為勞動者筑牢法律后盾,同時引導營造健康的職場文化及環境。
其次,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保障靈活就業增收渠道,幫助其健康發展。引導公眾轉變就業觀念,順應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多手段維護好靈活就業群體合法權益。
最后,引導青年群體樹立風險意識,給予就業指導,形成就業趨勢、制度供給、就業意愿相匹配的,有韌性的就業環境。
撰稿 | 張瑩 孫淑穎 清研集團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