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解鎖沉浸+文旅新業態,身臨其境觸摸風景

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科技與文旅融合發展成為新的行業趨勢。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文旅領域加速應用,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沉浸式”成為文旅消費熱點,幾乎覆蓋吃住行游購娛所有領域,內核元素越來越豐富,為文旅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20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從夜游錦江、大唐不夜城,到《又見平遙》《遇見大庸》《知音號》等經典演出,涵蓋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覽展示、沉浸式街區/主題娛樂等領域,迅速成為文旅業態創新的標桿,加快推動沉浸式旅游新業態發展,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沉浸式演藝讓觀眾深度觸摸劇情
“來看看糖葫蘆兒”“賣雞毛撣子嘍”,古香古色的“平遙大街”上,鏢局、票號、染坊、客棧等店鋪林立,吆喝叫賣聲不絕于耳;游人摩肩接踵,有的進入店鋪,有的被小販叫住,有的則拿起手機拍照——這是山西省平遙縣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中的場景。沉浸式演藝打破了傳統劇場演員演繹、觀眾觀看的觀演關系,通過機械設備、場景變換、全息投影等數字科技手段打造多維度視聽體驗,讓觀眾、演員與舞臺融為一體,身臨其境。演出中,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走進劇情,走進歷史,成為故事參與者,與表演深度融合,在行走式體驗中感受精神洗禮。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旅游總人數達23.84億人次,同比增長63.9%;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19.33萬場,同比增長400.86%;觀眾人數6223.66萬人次,同比增長超10倍,形式更多樣、場景更豐富的沉浸式演藝頻頻火爆“出圈”。沉浸式旅游場景在藝術表達方式上,演出顛覆了傳統的室內表演模式,沒有傳統舞臺,沒有觀眾席,觀眾邊走邊看,構建“行走式”的互動觀演模式。沉浸式演藝可增強商業聯動,打造多維業態,實現歷史與現代旅游跨界聯動,形成可循環的沉浸式生態圈,帶給觀眾更強的參與感、體驗感,是流量變現、擁抱年輕消費者的極佳路徑。
沉浸式場景增強觀眾互動體驗
“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集大唐風情、人文古韻以及娛樂美食為一體,是古韻盛唐與現代美食相融合的沉浸式體驗街區。運用8000多盞燈籠以及各種道具,將室內傳統商業空間打造成唐風市井的場景,亭臺樓榭、小橋流水,恍然間時空交錯來到唐朝,精美的布景、悅耳的傳唱、春游百花、煙雨荷塘、冬日雪景,端午節、上元節、中秋節……每個季節、每個節日有不同的主題活動,讓每一個人都在參與、融入、親歷中領略大唐長安的風采。游客們仿佛穿越時空,高樓大廈恍然忘卻,沉浸在大唐長安的千年煙火中。

主題文旅街區通過場景營造、文化浸潤、沉浸賦能等方式迎合了新時代大眾消費升級的需求。依托AR/VR、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術,通過修繕老建筑、還原歷史布景,將獨特的建筑風格、地道的當地美食、傳統的節慶表演集中展示,融人文古韻和商業氛圍于一體,增強沉浸式場景的交互感、場景感、代入感。主題文旅街區通過歷史文化與新興業態互融共促,拓展體驗空間,挖掘消費潛力,讓老街迸發新活力,讓游客深入其間,在滿足休閑、娛樂、社交等需求的同時更深入地讀懂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
沉浸式展覽活化文化資源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裸眼3D為亮點的“5G+VR大運河沉浸式體驗”,采用AR等展示手段的沉浸式虛擬體驗“運河上的舟楫”,配以天幕LED等的“大運河街肆印象”,以“5G+VR”全景視角、多媒體互動、增強現實等技術,真實比例還原歷史,讓游客可以一鏡到底穿越17座運河城市,在古色古香的建筑與商鋪間感受不同運河城市古時的繁華。

在河南,“奇妙游”系列作品為廣大網民呈現了一場場酣暢淋漓的文化大秀。從《唐宮夜宴》到“中國節日”,從“唐宮少女”到“牛郎織女”,利用5G、AR等新技術“喚醒”歷史文物,借助數字科技手段讓“沉睡”的“國寶”開口說話,讓“櫥窗中的歷史”變成“可參與、可體驗、可互動的歷史”,把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完美結合,讓歷史文物變得不再觸不可及,更加生動有親切感。

當信息技術和內容創意相遇,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表達,立體化多感官沉浸體驗,更直觀地將歷史、知識、文化呈現出來。在新一代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創意設計和數字內容等基礎之上,讓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為科技產品注入文化內涵,又使文化資源獲得創造性轉化。以文化價值為支撐,應用數字科技,讓文物和歷史“活”起來,將文化資源故事化、特色化、互動化和深入化,增強游客多維度、全包圍式、交互感強的體驗,充分調動觀眾的探索欲和新鮮感,提升城市文化的價值。
在“萬物皆可沉浸式”的時代,技術重塑了消失的記憶,催生了文旅融合新模式、新業態,讓文化遺存活起來、火起來,通過冒險、穿越、運動、對戰等多主題、多場景的VR體驗,將文物故事、歷史文化更加生動地呈現出來,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立體的感官體驗。沉浸式文旅新場景是圍繞游客“五感體驗”的創新設計,以大量的技術集成、快速的內容更新、廣闊的市場應用,成為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前沿領域,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技術不是目的,優質內容傳達的理念和精神是沉浸式體驗的核心,沉浸式不能停留于技術秀,切忌粗制濫造、簡單模仿,還要在內容上提升造血能力,促進產品迭代更新,滿足游客不斷追求新體驗的消費需求,實現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
清研集團在文旅行業“體檢式”暗訪、旅游大數據分析、旅游服務質量與滿意度調查、旅游資源普查、旅游信息化建設、旅游輿情監測、文旅活動策劃與效果評估、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創建指導、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指導、全域旅游規劃、區域發展規劃、特色小鎮規劃、園區規劃以及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夜間旅游產品策劃等方面深耕多年,與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河北、江蘇、安徽、山東、內蒙古等省文化和旅游廳開展了長期合作。同時具備研究咨詢、數據調研、數據挖掘、數據處理、信息平臺系統研發等相關能力,致力于推動中國文化旅游行業快速、穩定、健康地發展,擁有豐富研究經驗。
撰稿 | 馮永 清研集團旅游管理研究部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