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談 |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創新路徑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文物是歷史發展中的產物,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遺跡,具有科學、藝術、歷史等價值,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寶貴資源。文物是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重點保護對象。隨著近年來文旅融合熱度不斷升溫,在人們的旅游過程中,逐步產生了對文物進行深入了解的想法,因此,對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主要針對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護利用的創新路徑展開研究與討論。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護利用的作用與價值
文旅融合是當今國家為文旅的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理念。文旅融合發展能夠解決文化事業內生增長緩慢的瓶頸。文旅融合在推動旅游業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促進了文化產業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拓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前景。
文旅融合不僅能夠促進旅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文物的保護與傳承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文旅融合又給文物保護帶來一定的挑戰,這就要求旅游業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方向、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實施合理的文物保護利用措施。
文物保護的意義并不只是保護文物本身,而是通過保護文物來實現歷史文化的傳承。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不僅可以實現對文物的有效保護,提高文物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文物的社會效益,還可以樹立文物品牌形象,吸引更多人關注歷史文化,利用文物來推動文化旅游的創新性發展,而獲得的收入又可以投入到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中,實現良性循環。

文物活化利用成功案例
賦予文化展示新功能:奧賽火車站
古跡建筑再利用運動起始于文藝復興14世紀,進入現代社會,一幢有歷史價值的大樓,由于保存了下來,又被重新利用起來,變成了博物館,是繼續利用文化資產的一種途徑。奧賽火車站是一個被改造成其他建筑的火車站。奧賽火車站的原建筑建于1900年,是歐洲比較有名的火車站。1939年因為火車發展的變化而被改造成了博物館。這個火車站不再適合運營,后來主要用于郊區服務。最終,它在1970年險些逃脫了被拆除的命運,但歷經了漫長的歲月,終于改建為博物館。
在西方發達國家,許多博物館已成為城市景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國的博物館大多采用這種形式,利用古建筑作為介質,借博物館空間機能運用,呈現老建筑新生。在這個過程中,博物館也成了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造前

改造后
置入經營服務新功能:智珠寺
智珠寺建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坐北朝南,從山門殿至后殿共五層殿宇,為當時藏傳佛教活佛來京生活、舉行宗教活動之勝地,1984年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歷史原因,該寺院曾有過一段時期內荒廢。建國后改為民用,東風電視機廠等相繼在這里建廠,拆除了一些古建筑、寺院漸趨衰落。東景緣公司于2007年與北京市佛教協會、牡丹集團等單位簽署了使用合同,前者資助維修智珠寺,整修之后,可以用20年。北京市佛協和牡丹集團按照“誰修繕、誰受益”的原則,同若干機構單位達成三方協議,商定以確保乙方資助整修為前提,出讓部分使用權。
智珠寺的使用功能定位是高檔酒店,通過調節市場價格來控制接待顧客數量,以此降低文物建筑風貌破壞的風險。同時,根據建筑群不同年代文物建筑的差異性,確定具體的功能定位,以藝術展覽等功能向公眾開放,實現公益性;通過餐飲、住宿等功能產生盈利,使體系能夠維持運轉。大殿用于舉辦文化活動,僧房被改建為客房和畫廊,廠房被改建為不使用明火的西餐廳,影壁用于放映藝術電影。2015年起,投入使用后的智珠寺已策劃百余場包括音樂會、戲劇表演、展覽、講座、電影放映等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

入口廠房活化利用為西餐廳

大悲殿外側臺階設置茶座

配殿活化利用為展廳

影壁改造為電影熒幕
講述城市的故事,打造城市新地標:鼓樓
北京鐘鼓樓位于古都北京中軸線的最北端,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為古都北京的地標性建筑,曾為元、明、清三代的報時中心,“暮鼓晨鐘”使全程有序可循。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古代城市鐘鼓樓的建筑典范,是全國現存鐘鼓樓中保存最為完好,體量最大,報時器最具規模的一組古代建筑。為進一步豐富游客參觀內容,2022年8月26日起,鐘鼓樓展陳正式對外開放,展陳以新型的沉浸式數字展和豐富的交互體驗與觀眾見面,利用數字化高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報時文化”體驗,生動講述“時間的故事”,用科技手段刷新了人們對古建筑的新認識。


鼓樓——“時間的故事”
當前文物保護利用存在的問題
文物保護意識薄弱,經費不足
一些基層單位管理人員文物保護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并沒有了解到加強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管理上就會因保護意識淡薄,而破壞文物的完整性,有一些人員工作熱情不高,也會影響工作效率。
文物保護經費不足。面對眾多文物,單純依靠人力很難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還需要確保經費的充足,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硬件設施,引進更多先進技術設備,進而滿足文物保護工作需求。
數字科技賦能不深,傳播路徑有待創新
數字科技賦能文化傳播路徑有待進一步推進。調查顯示,目前的文物活化利用傳播多采用主題展覽、宣傳教育活動等線下形式展開,在新媒體、大數據應用方面存在明顯短缺,未能將數字科技與文物內涵進行深度結合,對支撐人民美好生活、再現文化遺產魅力的作用不夠明顯,品質及手段有待提升。
區域協同效率不高,多維聯動有待推動
文物周邊區域聯動發展效率有待提升。文物活化利用離不開文物周邊區域的聯動發展,調查顯示,文物保護單位大多“孤僻自賞”,缺乏與周邊社區、街區、園區、商區等相互配合聯動,給文物活化利用創新發展造成巨大的阻力。

文旅融合視野下文物保護利用未來的工作建議
加大文物宣傳力度,強化人民群眾文物保護意識
工作人員需要加大文物宣傳力度,讓文物融入群眾生活,使文物“活”起來。文物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文物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自身的獨特性上,更體現在其內涵的深刻性上。定期組織以保護文物為主題的教育活動、社會活動,如“文物保護大家談”論壇、組織青少年參觀文物修復等,強化人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以技賦能,塑造元宇宙數字科技賦能的“風向標”
加快文物活化利用數字化轉型,以元宇宙大數據、信息共享、跨界創意與融媒體傳播為重點,從新時代新消費群體入手,提升文化遺產點線上服務水平,逐步構建功能完備、便捷可靠的智能化服務終端,為觀眾提供即時預約、云上賞析等在線服務,完善人數統計、觀眾分析等可視化措施,優化智能講解輔助系統、WiFi、VR體驗等,為群眾提供便捷化參觀、專業化導覽、沉浸式體驗的優質服務,不斷增強文物陳展、講述的生動性與體驗感。
加強市、區、街三級協同發展,構建全覆蓋的保護體系
建議開展“街看護、區巡查、市考核”三級聯動管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新模式,實現文保單位全覆蓋。建立區域聯動合作發展體制機制,從文化、空間、資源、產業、人群、資金等多方面聯動互惠互享,實現“1+1>2”的文物資源保護利用最大化。努力構筑齊抓共管、運轉高效的協同聯通新格局,形成聯動發展合力,為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建立文物活化利用創新發展的“循環泵”
建議政府成立文物活化利用創新發展基金,將文化遺產社會運營收入納入基金池再由基金反哺支持文物后續的修繕和保養維護,形成“自造血”功能,實現文物保護投入與收益的平衡。同時接受社會捐贈、公益募捐、金融手段等多種形式引入的社會資本,參與到文物騰退、修繕、開放利用等不同環節中來,有效解決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形成文物、文博單位、社會資本與基金池的有效貫通。
撰稿 | 張英倩 清研集團旅游管理研究部高級研究員
編輯 | 陳澤璽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