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北京市古樹名木及生境整體保護技術導則(試行)》
北京的古樹名木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底蘊深厚,承載了北京發展的歷史文化,記錄了北京深厚的文化積淀,見證了在黨的領導下生態文明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更彰顯了北京作為國際交往中心的首都功能。11月4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印發《北京市古樹名木及生境整體保護技術導則(試行)》,該政策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精細化水平,持續推進古樹名木及生境整體保護,逐步形成古樹名木保護與首都建設發展和諧統一的新局面。

術語和定義
1.古樹
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樹齡在300年(含)以上的樹木為一級古樹,樹齡在100年(含)以上、300年以下的樹木為二級古樹。
2.名木
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景觀價值或者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
3.古樹群
一定區域范圍內相對集中生長、形成特定生境的古樹群體。在操作過程中,古樹個體數量達20株,且密度不小于20株/hm2,可認定為古樹群。
4.古樹名木保護范圍
單株保護范圍為樹冠垂直投影以及外延5m范圍內,古樹群保護范圍為其邊緣植株樹冠外側垂直投影以及外延5m連線范圍。
5.古樹名木生境
古樹名木生長地直接或間接影響古樹名木生長發育的環境因素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壤、地形、生物及人為活動等。
6.古樹保護主題公園
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中,以古樹名木(群)保護為主題,配以周邊其他樹木(植物),實現以保護古樹名木為主要功能,兼具為民服務、文化傳承、科普宣教等作用,并向公眾開放的特色休閑場所。
7.古樹保護社區
城市集中建設區內居住小區、學校、街巷、單位等各種城市居民活動的集中區域,以保護古樹名木(群)及改善生境為核心,兼具科普宣教、文化傳承、為民服務等作用的特定場所。
8.古樹保護村莊
城市集中建設區外的村莊,以保護村莊中的古樹名木(群)為目標,經科學保護和適度建設,形成兼具文化傳承、為民服務、鄉村旅游等作用的特色區域。
9.古樹保護小區
林地或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等自然生境或人工營造環境中,劃定的用于保護古樹群及其生態環境的區域。
基本原則
1.保護優先,兼顧利用
堅持保護與利用相融合,優先滿足古樹名木及生境整體保護的要求,兼顧文化宣傳、科普教育、為民服務、科學研究等其他功能需求。
2.因地制宜,彰顯特色
根據古樹名木的地理區位、自然生態環境等影響因素,因地制宜,注重景觀風貌和功能設施的協調性。
3.問題導向,科學建設
堅持科學節儉,合理采用圍欄、樹體加固、木棧道等保護措施,避免過度保護。
4.生境自然,樹壯景美
落實花園城市建設要求,營建以古樹名木為優勢樹種的近自然群落,豐富生物多樣性,修復生態鏈,維護生態平衡。
古樹名木樹體保護與生境改善
1.樹體保護措施:包括保護標志、圍欄、樹體加固、樹體修復、避雷裝置、根系及根頸保護、樹冠整理、樹體安全監控等。
2.生境改善措施:包括透氣透水鋪裝、土壤通氣措施、土壤改良、伴生植物優化、鋪設覆蓋物、水土流失治理、根部積土清除和覆土、清理雜物、擴大樹池、補水與排水、有害生物防治、拆除違章建(構)筑物等。
清研團隊攝于湖南永州的古樹——銀杏
清研觀點
根據古樹名木資源調查數據統計,北京市擁有古樹名木4萬余株。古樹名木分布于全市16個區,其中一級古樹(樹齡在300年以上)6100余株,占總數的15%;二級古樹(樹齡在100年以上)34000余株,占總數的82%;名木1300余株,占總數的3%。主要樹種為側柏、油松、檜柏和國槐,占全市古樹名木總量的93%。
保護古樹名木,就是在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精神家園。古樹名木作為林木資源的瑰寶,生動記錄了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變遷,承載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亦是傳承中華文化、深化生態根基的重大舉措。古樹名木保護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生態價值
古樹樹體樹冠較大,能夠維持一定范圍內生態系統穩定,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和美化周圍環境,提升和優化環境質量。
歷史文化價值
古樹名木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文化的象征,是一部“會呼吸的歷史”,是華夏文明的天然“綠色名片”,是研究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資料。
社會教育價值
古樹名木是社會教育的天然教材,它們的存在可以激發人們對自然和歷史的敬畏之心,培養環保意識和歷史文化素養。
經濟價值
古樹名木是園林綠化和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皇家陵園、名勝古跡的特色之一,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素材和重要的旅游資源。
科研價值
古樹名木記錄著漫長歲月中氣候、地質、地理、水文等生態環境變遷的信息,在研究古代地理和氣候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資料整理 | 清研集團自然資源園林部
圖片來源 |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官網/清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