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庫:安倍辭職之際,重新審視安倍經濟學
官方給出的安倍晉三卸任日本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的正式原因是個人健康。而現在,他標志性的經濟政策可能會走向同樣的命運。
“安倍經濟學”在2013年大受歡迎,因此值得考慮一下過去7年中取得的成就。“安倍經濟學”有三個主軸,分別針對激進的貨幣政策、靈活的財政政策和包括結構改革在內的增長戰略。
其中,貨幣政策顯然是最大的重點。日本央行發起了一項大規模的量化寬松計劃,以購買政府債務,目前日本央行持有約一半左右的國債。盡管官方的目標是將年度通貨膨脹率提高到2%,但這個目標尚未實現。
鑒于2013年初長期利率已經很低,約為0.6%,因此量化寬松從一開始就可以預見其低效性。自2016年以來,它們一直在零附近波動。因此,有人可能將其歸因于安倍經濟學,不足以引發通貨膨脹。
一些觀察家將安倍經濟學的第二個重點,即“靈活的財政政策”指的是財政刺激,而其他觀察家則預見到了財政整頓。結果,所奉行的政策大多屬于后一類。就在2012年12月安倍上臺之前,財政赤字已超過GDP的8%;到2016-19年,這一比例已降至3-4%。
這種轉變大大減緩了日本國債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份額的增長。只要名義GDP增長率保持在2%以上且財政赤字等于或低于GDP的3%,日本當前的凈債務與GDP的比率將保持在150%左右不變。那么,安倍經濟學的一項關鍵成就就是穩定了日本的公共財政。
第三個重點是結構性改革,通過提高現有勞動力的生產力和增加工人數量來刺激經濟增長。關于生產率的提高,安倍經濟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與歐元區不同,在過去的七年中,歐洲的勞動生產率至少有所提高,而日本的勞動生產率自2010年以來基本持平。
相比之下,勞動力規模至少已取得一些進展。但是,在安倍經濟學開始之前,日本已經實現了很高的參與率,此后的增長與人們原本期望的一致。在安倍經濟學的推動下,日本的勞動收入僅增長了很小的一部分,而生產率卻幾乎沒有提高,因此其年均增長率仍然低于以往,年均不足1%。
在短時間內,2014年加稅引發衰退后的強勁反彈被視為安倍經濟學成功的證據。但是,在2011年福島核災難之后,日本需要大量進口液體天然氣,由于液體天然氣價格下跌,日本貿易條件的強勁增長為復蘇提供了幫助。這種一次性的增長還不足以啟動一個持續強勁增長的新時代。
應該仔細研究日本的經驗,以汲取經驗教訓,以期為歐洲和其他老齡發達經濟體保駕護航。
日本經驗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在擁有過多儲蓄和豐富資本的老齡化社會中,通貨膨脹是極其困難的。2014年,歐元區核心通脹率短暫跌破1%。隨后,歐洲中央銀行開始了自己的大型資產購買計劃。但是經過多年的購買之后,通貨膨脹率幾乎沒有上升到1%以上。而現在,大流行病將使其更難達到標準的2%通脹率。實際上,歐洲央行很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中追求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第二個教訓是,即使人均收入真正涉及經濟福利,但總增長率在政治上很重要。這對歐洲至關重要,因為今天的歐元區人口趨勢與日本最近的情況很相似。歐元區19個成員國的平均勞動年齡人口每年下降約0.5個百分點。下降幅度不及日本,但仍將持續很長時間,這意味著無論COVID-19危機的影響如何,歐元區都將再度出現低位總體增長。盡管人均收入仍有可能增長,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將取決于生產率的提高。
最后,在沒有更高移民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提高退休年齡和增加老年人的勞動力參與度來克服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帶來的限制。這種變化更普遍地與預期壽命的上升相一致,并且在COVID-19危機之前已經在許多歐洲國家發生過。
但是,增加勞動力的參與只能提供一次性的好處。從長遠來看,強勁的增長將需要更高的生產率增長。這是歐洲面臨的主要經濟挑戰。為了迎頭趕上,必須將大量用于應對大流行的財政資源用于使經濟朝著綠色、數字化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支撐昨天的經濟結構和安排。
本文作者Daniel Gros,原載于Project Syndicate,清研智庫李梓涵編譯?